凤桥竹刻

发布日期:2014-07-28 15:46 信息来源:区政府

中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礼记·玉藻》中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是用竹于典仪,且有文饰之施焉。”现知较早的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雕龙纹髹漆竹勺柄,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六朝齐高帝曾赐明僧绍竹根如意。

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漪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竹刻在嘉兴由来已久,而且名家辈出。明末清初,以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是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其中以凤桥民间艺术竹刻最负盛名。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表现形式多样,作品类型有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

从事竹刻的艺人都富有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人文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从事竹刻的民间艺人渐渐稀少,但也不乏佼佼者。南湖区凤桥镇竹刻艺人冯嘉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嘉生出生于1946年,受父亲冯国介影响,12岁时开始学习篆刻、雕塑。19岁那年,他下放到凤桥镇新民村,一待就是15年。他在务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木工雕花手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攀登竹刻艺术高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面对竹刻艺人逐渐稀少的窘境,冯嘉生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凤桥竹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从2005年开始,他在家中常年义务开设竹刻培训班。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有一定美术基础、有这方面的爱好,他都乐意义务传艺。冯嘉生知道,多一个人会竹刻就多一份传承竹刻艺术的机会。现在,老冯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凤桥镇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专门负责该校竹刻班的培训。看着这帮小鬼拿着竹刻刀、用稚嫩的小手创作出一幅幅生动可爱的竹刻艺术品时,老冯打心里开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凤桥竹刻艺术,2007年南湖区政府将凤桥竹刻列为第一批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12日,凤桥镇中心小学首届学生竹刻展在嘉兴市图书馆开展,重新勾起了嘉兴市民对凤桥竹刻艺术美好的回忆。

老冯相信,只要有自己和这帮孩子在,凤桥竹刻艺术就不会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