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

发布日期:2015-08-24 10:20 信息来源:区政府

陆贽,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陆氏一门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曾祖父陆齐望官至秘书监,祖父陆灞任兵部郎中,父亲陆侃任潥阳县令。陆贽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其父陆侃在他少年时就已逝世,他在母亲韦氏教育下成长。陆贽天资聪颖,少年英才,卓荦不群。他十八岁就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不久,陆贽回乡省母时路过寿州,前去拜见当时的名士寿州刺史张镒。张镒起初并不了解陆贽,也没怎么看重他,经过三日长谈,对他刮目相看,大加称赏,两人结为忘年之交。陆贽告辞时,张镒要赠他百万重金,说是给陆母的“一日之膳”。陆贽坚辞不受,最后仅收下一串新茶,以谢张镒美意。后陆贽又任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

唐建中元年(780),德宗李适即位。德宗在当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名声,于是召陆贽为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参与机谋。陆贽“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德宗对他也越来越依重,与他经常形影不离。

建中四年(783)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攻襄城(今属河南),德宗调泾州、原州(今甘肃镇原、宁夏固原)之兵五千人前往援救,因军需粮草供给不周,引起士兵哗变。叛军攻入长安城,拥立朱泚为帝。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陆贽随驾左右。那时天下大乱,机务繁忙,千头万绪,一日之内要发诏书百份,均由陆贽起草。他思如泉注,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并且写得切中要害,到位得体,深得同僚的钦佩。后陆贽被任为考功郎中,掌管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

建中四年(783)冬,德宗欲改年号,一些阿谀奉承的臣僚提出在年号中给德宗加上尊号,陆贽提出反对,并说:“此乃人情向背之秋,天意去就之际,陛下宜深自惩励,收揽群心,痛自贬损,以谢灵谴,不可近从末议,重益美名。”德宗还不罢休,陆贽又说:“人主轻重,不在自称,崇其号无补于徽猷;损其名不伤其德美。”终于说动德宗只改兴元年号而未加尊号。

陆贽针对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规劝德宗“痛自引过,以感动人心”,向天下颁行罪己诏,并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奉天改元大赦制》。该赦书将泾原兵变、朱泚之乱的罪责都归于皇帝自身。同时宣布改元大赦,赦免全国死刑以下全部刑事犯,凡被朱泚胁从者,只要归附朝廷,以往罪恶一律不再追问。罪己诏颁布后,前线将士非常感动,有的听到后竟痛哭流涕,纷纷表示要尽忠报效朝廷。叛军将士听到诏书后,也觉得自己尚有生路,不少人纷纷倒戈,有的人上表谢罪。贞元初(785),李抱真入朝,曾对德宗说:“陛下幸奉天、山南时,赦书至山东,宣谕之时,士卒无不感泣。臣即时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平也。”

德宗出奔的途中,有人向他进献瓜果,德宗竟欲授之以试官之职作为嘉奖。陆贽劝阻说,如果“爵以情授,赏以宠加,纲纪始坏矣”,献瓜果的人比冲杀在疆场不顾生死的将士获得的奖赏还高,就难以劝勉臣下了。朱泚之围被解后,各籓镇陆续进送物品到奉天,德宗将贡物贮藏在行宫的廊下,并为库房题名“琼林”、“大盈”。陆贽看到后又去进谏并晓以利害,德宗听后,令人撤掉了自己题写的匾额。

唐军将领李怀光心怀异志,不全力追讨叛军,以缺粮少衣为由逗留不前。兴元元年(784),陆贽赴李怀光军宣谕,洞察到李怀光有反叛之心,回来后多次上奏,促使犹豫不决的德宗让李晟的军队移驻东渭桥,防止被李怀光所吞并。陆贽又指出,李建徽、阳惠元二节度使之军也将为李怀光所并吞,敦促德宗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但德宗迟疑不决,仅将李晟移军东渭桥。兴元元年二月,李怀光果然和朱泚通谋叛唐,夺得李、阳二节度之兵,迫使德宗又从奉天逃亡梁州。在赴梁州(今陕西汉中)的途中,陆贽一度与德宗失散,德宗惊忧涕泣,诏告凡能找到陆贽者,赏赐千金。

兴元元年(784)二月,德宗抵梁州后,陆贽被任为谏议大夫。兴元元年七月,朱泚之乱平定,德宗回长安,授陆贽中书舍人之职。德宗在奉天、梁州时,虽有宰相,可是大小事物,都由陆贽出谋画策,因而人称其为“内相”。

贞元三年(787年),陆贽母亲去世,陆贽按例丁忧,寓居嵩山丰乐寺。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有意结交,但陆贽一无所取,只因与西川韦皋在出仕之前就交好,才向德宗奏请之后接受了礼赠。贞元七年,陆贽任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四月,与陆贽一贯不和的宰相窦参受到贬斥,陆贽升任为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当了宰相。陆贽在中书任上,“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

贞元八年(792)河南、河北、江、淮、荆、襄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陆贽闻报,急奏德宗给予抚恤。但德宗认为“闻所损殊少,即拟优恤,恐长奸欺”。陆贽上奏《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详细列举了受灾实情,恳请速颁旨令,宣抚赈济。并劝谏德宗“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

陆贽为官清廉,俸禄之外,分文不取。地方官员以其行为怪诞,不近人情,多有怨言。一日,德宗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赠,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也无妨。”陆贽听后道:“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由于陆贽过于鲠直,遭致一些权臣的嫉妒和谮毁,德宗与他也日渐疏远。

户部侍郎裴延龄等朋比为党,聚敛横财,“天下嫉之如仇”,但“独幸于天子”。他们结党作恶,朝廷“无敢言者”,而陆贽“独身当之”,屡屡面陈或上疏指陈和揭露他们的弊端。裴延龄等蓄意报复,以不实之词诬陷陆贽与张滂、李充等人“摇动军情”。德宗听后大怒,欲诛杀陆贽等四人,因谏议大夫阳城等保奏得以幸免,最后将陆贽贬为忠州别驾。

陆贽谪居忠州(今重庆忠县)十年,常闭关静处,几乎与世隔绝,乡人多不相识。但他犹心系黎民百姓,见当地疫疾流行,百姓困苦,就摘抄医书,汇编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人预防治疗。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后,想重新起用陆贽,但“诏未至而贽卒”。陆贽逝世时年仅五十一岁,后赐谥“宣”,人称陆宣公。

陆贽以天下为己任,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生平上奏疏数百次,所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颇具远见卓识。他向德宗提出的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均节赋税,体恤农民,加强吏治,奖罚分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文武并兴,农战兼务等主张也多有独到见解。有《陆宣公集》(亦名《陆宣公翰苑集》)二十四卷行世。可惜陆贽生不逢时,当时唐王朝由盛而衰,社会矛盾丛生,积重难返。德宗李适非圣主明君,对陆贽的许多主张“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所用才什一”,加之奸侫小人从中作梗,使陆贽虽有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才干。特别是在正值壮年时遭受贬谪,十年间未能发挥政治作用,英年早逝,令人感叹。

陆贽著述多种,流传至今的有《陆宣公翰苑集》,他的奏议、制诰都以清莹如山泉,澎湃如海涛的文笔写出,可为骈骊文典范,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陆贽对后世影响颇深,《新唐书》赞他“可为后世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推崇备至;苏轼则说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今人则将陆贽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陆贽出生地相传在嘉兴城内甜水井(即陆齐望宅,约在今南湖区斜西街东首)。嘉兴城内旧时有陆宣公祠、宣公书院、宣公桥,城郊有陆宣公读书台、鹤渚、放鹤处等古迹,今多不存。南湖区新丰镇附近旧时有陆贽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陆氏后裔繁衍嘉兴、湖州一带者甚众。另外,重庆忠县翠屏山有陆宣公墓,并建有宣公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传为其诞辰之日),都有人前往拜谒凭吊。1997年,忠县人民政府出资对陆宣公墓进行了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