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14天以后仍查到病毒?专家:潜伏期过长是个别现象

发布日期:2021-01-13 10:26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进入2021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加速,累计确诊病例8970万例,南北半球同时出现快速增长。国内多地报告本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疫情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患者年龄大、农村比例高等特征,有的地方出现了社区传播、多代传播,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隔离14天以后仍查到病毒?专家:潜伏期过长是个别现象

会上,针对“是否出现新冠患者超长潜伏期”的提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潜伏期过长是个别现象,是不是潜伏期过长还需要研判。各地还采取了“14+7”的手段,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潜伏风险。他还提醒,居家隔离也要做好各种防护。

我国已有700万剂灭活疫苗供应到各省 安全性良好

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在发布会上介绍,截止到1月10日,已经有超过700万剂灭活疫苗供应到各省,特别是北京、广东等省,已经大规模接种,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安全性效果,有效性正在研究和追踪当中。

我国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在土耳其保护率达91.25%

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在发布会上介绍,科兴中维的新冠灭活疫苗分别在巴西、土耳其、印尼以及智利等国开始了III期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在不同国家采用的是相同的新冠疫苗,是同一个批次,虽然每个国家的方案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的评价现在已经完成了24400名志愿者的入组,并且主要的研究数据现在已经陆续出来了。

首先是土耳其的中期分析,保护率能达到91.25%

印尼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保护率已经公布,是64.5%

在巴西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分别公布了这样一些数字,首先是疫苗对重症和住院的保护率达到百分之百,对于就医的保护率,志愿者得病之后要去医院看病的保护率达到了78%。对于高危人群医护人员的保护率,总体上也达到50.3%。

农村地区如何有效防控疫情?卫健委专家这样回答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在发布会上回答了关于如何做好农村疫情防控的提问。

一、各地要建立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压实疫情防控责任。

二、继续加大对农村公众宣传,加强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的宣传,继续倡导村民要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这样的一些卫生习惯。提倡在节庆期间少摆席,避免人群聚集。

三、要做到做好重点人群的摸排,尤其是从重点地区返乡人员以及从事冷链行业的重点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和返乡14天内的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四、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这些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同时我们还是要强调首诊负责。

五、农村地区要提前组建流调队,配备运输车辆,备齐疫情防控的物资。

六、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开展全面防控,科学划定风险区域,依法依规采取措施进行交通管制。

专家回应春节期间疫情是否会进一步反弹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前我国呈现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状态,这是入冬后全球各地疫情大幅度上升后,对我国外防输入造成疫情防控巨大压力的一种反映。经过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一年多,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较多的认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印发了相关的防控措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控制,应该不会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流行。

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大、聚集性活动多,将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同时,春节期间的物流也加大,低温条件下确实需要警惕进口冷链食品和其他货物被病毒污染引起输入疫情的风险。为了应对风险,国家已经部署了今冬明春防止疫情反弹的各项措施,落实好这些措施就可以确保不发生、不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反弹。

建议接种疫苗后也要遵守流入地防疫规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在发布会上介绍,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之后,绝大部分人体内会产生抗体,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但是仍会有少数接种者不产生抗体或者说抗体的滴度不够,这样的人仍然可能还会有感染的风险。重点人群的接种刚刚开始,大部分人仅接种了一个剂次,所以疫苗的保护作用在目前来看还不能充分的实现。所以在现在这样一个阶段,建议只要人员有流动,都执行流入地当地的疫情防控措施,遵守当地相关的防控要求和规定,最大限度保证疫情防控的效果。

石家庄疫情是否严重?中疾控:相信能够很快得到控制

针对石家庄疫情相比前几次聚集性疫情病例多,发展也比较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目前已经采取各方面的措施。

第一,发现疫情后,立即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切断疫情传播和扩散。近几天石家庄每天都还有一定数量的新增病例报告,如果分析一下这些病例的来源,这些新诊断报告的病例也都是来自管理的密切接触者和管控社区和人群,都在管控范围之内。他们在第一轮核酸检测时没有被发现主要是他们当时刚刚感染,还处在检测诊断“窗口期”,所以在后续核酸检测时才能被发现。

第二,当地已经对全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在随后几天还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被诊断报告出来。从1月2日首次报告疫情到现在已经11天了,根据去年处理的多起聚集性疫情,从首次报告病例到最后1例诊断病例,一般都在2~3周,只要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刻不容缓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相信疫情能够很快得到控制。

各地针对12月15日以后从石家庄到外地的人群也做了大规模筛查、检测、排查工作,最近其他地方报告的一些病例都和排查工作的进展有很大关系。加大排查力度,尽快完成排查工作,也有利于防控石家庄疫情向其他地区传播扩散。

中疾控:落实好现行措施仍可有效阻止变异新冠病毒传播

近期上海、广东、山东等地陆续报告了境外输入的变异新冠病毒的感染病例,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变异病毒的传染性更高。这对我国疫情防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1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记者的上述提问时表示,只要落实好现行措施,保持高强度,坚决有力,仍然能够有效地阻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冯子健说,最近在英国、南非发现了新的变异病毒,在巴西也有类似的情况,现在初步证实变异病毒导致的传染性增强了,衡量指标是续发率提高了,提高了大概10%~70%,家庭中的续发率也有显著提高。这个疾病的传染性增强了,这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就目前来说,还没有看到这个病毒的毒力增强,也就是导致疾病的严重性增强。所在国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感染了新的变异病毒的人群和感染其他非变异病毒的人群,住院率、病死率并没有上升,表明病毒毒力没有发生变化。另外,也没有看到抗原性变化。过去通过感染或者接种疫苗之后产生的抗体是否对它丧失保护,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非常明确的迹象。

冯子健表示,新的变异病毒的出现,它的传染性、传播能力的增强带来的主要影响就是我们对这个病毒采取的防控措施要相应地强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采取了非常严格的人员入境管理,落地14天隔离,加强核酸筛查等等这些措施是不受影响的,防止境内传播的措施也还是这些措施,个人预防还要戴好口罩、做好个人手卫生等等,当疫情发生之后,采取现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只要把它落实好,保持高强度,坚决有力,仍然能够有效地阻止它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