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科创“蓝色力量”

发布日期:2021-12-07 08:45 信息来源:南湖区

【蝶变】

领军企业的迭代升级

在亚达管道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大型远洋舰船中常用的不锈钢管、管件、压力容器、预制管等,正以组件的形式制成,并以积木拼搭、自由组合的方式广泛应用于我国船舶工程中。

与现有厂区一路之隔,计划总投资1.12亿元、年产72台套FGSS(燃气供应系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生产车间和研发大楼预计明年建成,届时亚达产业链将再拓展。

扎根南湖区新丰镇十多年的亚达,是船舶行业管路系统的领军企业。亚达拥有全球九大船级社认证,起草了《船用燃气输送双壁管》浙江制造标准,在船舶建造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沪东中华和江南造船建造的全球最大23000TEU系列集装箱船,其液化天然气(LNG)加注、透气、燃气输送系统均由亚达提供设计、制造、安装一站式服务。

“科技创新为企业全产业链打造、服务领域从海上延伸至陆地注入了澎湃动能。”亚达管道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拥有70多人的研究团队,每年有5%以上营业收入用于研发投入,亚达每一次跨越突破都汇聚了科技的力量。

2015年,亚达自主研发的双燃料系统高压双壁管成功实现替代进口。船用燃气输送双壁管用于液化天然气的加注、存储、输送,是LNG动力船的大动脉。亚达生产的船用燃气输送双壁管已获得13项专利授权,其中两项为发明专利,并在国内市场占有90%的份额。

2017年,亚达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合作开发了LNG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随后亚达成立了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亚航、达盛两家子公司,产业链向设计、安装运维(数据监测)两端进一步延伸。

如今,亚达的供气系统原理性研发已得到挪威船级社认证,生产基地建设紧锣密鼓,未来,亚达将为船舶动力提供整套燃料气体供应系统。嘉兴市南湖区瓶安数治全域治理平台项目、浙江省燃气在线平台等运用的核心技术也均与亚达息息相关。

【赶考路上】

科技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

亚达的转型升级之路正是南湖区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紧扣创新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南湖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坚科技赋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平台能级、鼓励创新创业、引育科技人才、强化院企合作等措施,打造创新驱动“首善之区”,高质量发展“蓝色力量”迸发新动能。

2017年以来,南湖区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先后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荣列中国创新百强区。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连续11年居全省前十、全市第一。

“这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迅猛。”南湖区科技局科技发展科(综合计划科)科长苗蕃记忆犹新,2016年南湖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2家,2017年增加了22家,2018年新增36家,2019年新增46家,2020年猛增97家,今年又有85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已通过省专家团审查。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多的背后,是南湖区科创平台、科创人才、科创主体共同发力,全区科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结出的喜人硕果。

南湖区实施科创平台提升行动,不断深化院地合作新模式;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南湖区激励企业引才育才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来南湖创新创业;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以线上诊断和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队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研发攻坚行动,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

南湖区在全国率先开创的“一院一园一基金”省校(院地)合作模式,加速了科创平台集群效应的显现。“两院”“新两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形成了“2+2+X”的平台布局,并与南湖高新区、孵化众创平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构建起星罗棋布的南湖科创平台体系,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科创、产业等创新资源要素。

全国首家科技保险公司落户,南湖红船基金成立,“南湖基金小镇投融圈”App开通……南湖区构建起科技金融共赢发展格局,并通过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北斗七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会等全链条服务,激发科创活力如潮涌动。

截至目前,南湖区集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超70人,省级以上高端人才超300人。今年前三季度,人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90亿元。

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63家增加到2020年的26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6年的222家增加到2020年的780家,分别增长3.2倍和2.5倍。建成各级各类孵化众创平台23家,其中3家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真正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从2016年的70.9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6.4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2.17%增加到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