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湖区统一部署,主动谋划,确定目标,凝聚合力,以优化高标准自然生态体系为准线,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短板,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专项行动,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9月,南湖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优秀,市控以上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为90.9%;PM2.5平均浓度25μg/m3,全市排名第二。11月4日,南湖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六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加快产业转型,坚定迈出绿色发展步伐
一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发布节能减排八项措施,以低碳转型为契机加快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推进能源“双控”和煤炭减量,2019-2021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分别为4.8%、3.8%和 4.1%。推动固、液、气等排放较大和能源消耗较大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累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67家。“十三五”期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累计下降 26.83%、20.94%、43.49%、22.81%。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出台《南湖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方案,完成445家“两高一低”企业整治,以电镀、造纸、化工、印染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为整治重点,开展低效企业出清、落后产能淘汰和“低散乱”企业整治,近三年,累计整治关停57家,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5家,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894家,获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先进区。
三是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建立绿色低碳工厂创建培育库和重点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清单,重点推进22个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选取兴舟纸业、东方特钢等重点企业项目开展节能诊断,改造完成6个项目。确定嘉兴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2022年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成功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绿色工厂”。研究清洁能源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零碳”智慧园区,年削减碳排放量约2000吨。试点造纸废水沼气发电项目,年处理沼气343万立方米,年削减碳排放量约9170吨。
二、打好“三大”战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打好“治水持久战”。坚持截污治污、生态修复两手抓,提升全区水环境质量。全面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近年累计完成150个生活小区、6个工业园区240家企业的污水零直排建设任务,二环以外的6个镇(街道)通过了污水零直排全域创建验收。推进“碧水绕镇”“碧水绕村”河道建设,开展“九水连心”河道水生态修复。通过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水下森林”,相关做法得到林万乐副市长批示肯定。完成1.5万亩稻田退水项目建设和嘉善塘南湖片伍军港8公里生态缓冲带建设。
二是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国控站点稳定达标和乡镇站点持续改善为重点,以工业、扬尘治理等为抓手,推动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排查重点区域内涉气污染源,加强污染清单管控。加强扬尘治理攻坚,压实工地主体责任,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完成VOCs深化治理项目22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项目34个,15家涉VOCs重点企业启动错时生产,14家石化化工企业错时检修。充分利用在线监控设备、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提升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加强治气能力建设和污染天气应对。
三是打好“清废攻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飞灰填埋场二期等项目,新增固废处置能力76.92万吨、填埋能力14.4万吨。小微平台服务小微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累计签约591家,一般固废累计签约232家。创建9大类“无废细胞”61个,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无废城市”。“环保固废地图”“无废实验室”“无废农贸市场”3个典型案例入选全省巡礼,垃圾分类数字化变革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规范固废管理,全面开展固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及全域垃圾无死角整治。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整治,已完成26块疑似污染地块管控场地调查,完成率54.2%。
三、建立三大机制,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严格监管机制。组织开展“绿剑2022”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10月,共出动执法人员2800余人次,检查企业余930余家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61件,处罚总金额406余万元,完成五类案件8起,其中查封、扣押案件1起,移交公安部门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起,行政案件5起,采取强制措施2人。持续开展除险保安行动,举一反三全方位排查风险源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及时化解各类环境信访矛盾纠纷,今年,已妥善处置各类信访277件,较去年同期下降36.32%。
二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紧盯上级督察问题、隐患排查问题及信访投诉问题等,实施“七张问题清单”及示范创建指标调度通报,建立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整改—督办—考核”闭环管理机制,每月调度通报,清单式推进、销号式管理。实施擂台赛,以“治水、治气、治土、环境安全、生态满意度”五个维度细化属地考核,压实属地责任。建立“区领导点题查、督查组常态查、第三方专项查、镇(街道)交叉查”“四位一体”督查体系,落实问题整改责任。通过闭环管理,将上级通报、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以企业首席环保官、网格员、巡河员、公众监督员为核心的“一官三员”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问题发现能力。今年以来,网格员、公众监督员通过“三大十招”智慧平台自查发现问题74371个,整改率达99.38%。积极推进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制作发布宣传片,联动开展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深化新媒体宣传及公众参与,目前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87篇,微信公众号推文550篇,开展公众探访51场次、文艺演出2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