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南湖区依托全省首创的环保固废地图、省数智载体“浙固码”、全市首创的无废指数“一图一码一指数”,数字化、流程化、科学化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目前,创建“无废细胞”102个,“环保固废地图”等3个典型案例入选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巡礼,垃圾分类数字化变革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今年7月,南湖区获评全省首批“无废城市”。
一、绘制“一张图”,数字化实现按图索“圾”
一是绘制全域固废地图。南湖区聚焦露天固废治理,通过无人机遥感等技术,精细化绘制全域数字“无废地图”,并结合周期性无人机航拍、高频次卫星遥感、实时摄像监控以及市民举报信息,及时核查更新固废点位,做到固废数据底数清晰、变化直观。投入使用以来,累计发现固废问题1476个,其中建筑垃圾点位1139个,农业垃圾点位308个,工业垃圾点位29个。
二是优化固废处置流程。建立“源头分类—平台指令—主体处置”的固废问题分派处置机制。根据“无废地图”全面排查结果,理清固废问题类型并找到对应主体,系统一键将问题点对点派发至主体,处置结果直接反馈至平台核查销号,形成“大统筹小闭环”。目前,共处置固废问题 147645个。
三是制定固废治理指南。打破传统露天固废环境问题处置“线下召集、联合会商、经验处置”的流程模式,综合形成固废处置行动指南,建立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处置预案。目前,已制定《固废遥感算法解译技术规范》《固废解译模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以及《固废问题处置预案和行动指南》《“无废地图”工作责任体系》等制度标准。
二、张贴“一张码”,流程化提升危废管理
一是全流程监督。“浙固码”应用通过“浙江危险废物在线”对危险废物自动赋码,应用电子磅秤自动录入重量、类别、包装物等信息。从产生“入库赋码、出库扫码”,到转移“收运扫码、一键确认”,再到末端利用处置“接收扫码、处置销码”,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将进行实时动态“扫码监管”,实现全链条环节无缝对接、全过程信息无法篡改。
二是分批次推进。南湖区明确安装“浙固码”企业和固废视频联网监控企业清单,专题召开“浙固码”视频安装联网会议,明确要求“浙固码”安装事项、完成节点、后期管理等。梳理部分企业存在的合同问题、对接问题、线路连接问题,要求相关安装单位积极配合。今年,南湖区完成第一批33家年产废100吨以上的危险废物产生、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含小微危废收运单位)的“浙固码”应用推广。
三是精细化管理。南湖区依托浙江省固体废物监控平台3.0系统、嘉兴市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1-11月,两个系统分别通过企业基本信息审核908家、注册企业1254家。南湖区以“浙固码”为载体,深入开展危险废物闭环监管改革,对辖区危险废物精准定位,随时一键查询、实时逆向追溯、即时获得结果、及时监管执法,让危险废物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设施布局科学化和利用处置无害化。
三、发布“一指数”,科学化打通政策落实
一是科学设计“无废指数”蓝图。南湖区综合考虑资源化利用、源头减量、“无废细胞”建设等重点难点特色工作,在充分考虑镇(街道)统计口径、工作权责以及建设差异的基础上,从“数据可统计、推进有实效、镇街能发力、地区可比较”四个原则出发,在全市率先发布首个镇(街道)级“无废指数”,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是精确推算“无废指数”分值。一方面,设计两套体系分别评价镇、街道。乡镇评价指标涵盖工业、农业、建筑、生活四大领域,聚焦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街道评价指标涵盖建筑业、生活领域。另一方面,在专家咨询以及各领域整体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建设阶段的重点任务动态调整各指标的权重赋值,发挥指标体系的指导性和推动性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无废指数”作用。依测评结果,每季度发布南湖区镇(街道)级“无废指数”总得分排名,倒逼各镇、街道主动发现问题推进整改。目前,已发布第二季度、第三季度镇(街道)级“无废指数”。同时,依据科普性、趣味性、多元性、特色性的评选原则,经主管部门推荐、区创建办考察、细胞培育提升、细胞选定发布,在已认定的“无废细胞”中评选具有亮点和特色的“无废细胞”,纳入南湖区“无废细胞精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