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福弄,宋元的百福坊遗韵

发布日期:2022-02-21 08:37 信息来源:南湖区

现存嘉兴最早的地方志元至元《嘉禾志》坊名中记有百福坊,明万历《秀水县志》街巷中记有百福巷,现名百福弄,是至今还作为街巷、社区地名使用的唯一的元代坊名。百福坊名考证说,“巷通天庆观,故取在‘旱麓受祖’‘申以百福’之义”得名。天庆观是建于梁文明元年的道观,毁于清代。

嘉兴勤俭路211号是座墙院,现是南湖区巡特警大队驻地。在清代,这座院子是嘉兴一府二县城隍所在的城隍庙,院中央有座大礼堂,就是昔日大殿的遗存。城隍庙前的横街原名庙前街,就是如今的勤俭路,城隍庙东侧有庙弄,西侧小弄原名庙西弄,南起百福弄,经城隍庙、楞严寺围墙西侧,到城墙。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民生路,城墙拆除后,北接环城北路。“文革”后,楞严寺北建公安局宿舍后,民生路只通到嘉兴卫校住宅区。现在的民生路仅指勤俭路到小西门横街一段。东是四季香住宅区,西面地块明清时是秀水县衙,后来成为嘉兴卫校所在地,现在是新开发的鹿都商贸中心。

走过民生路,穿过小西门横街,便是百福弄。弄的尽头是围墙,1983年拓建中山西路,新建电信大楼时,阻断了百福弄的南出口,百福弄不通中山路,转走永乐里进出。

元时,南到集街,北至城隍庙是百福坊范围,这一带是城内繁华的居住区。城隍庙始建1000多年前的五代后晋天福四年,明代嘉靖二十年(1502)大修后,主祀嘉兴府的城隍,左右建祠各三间,祀嘉兴县、秀水县的城隍。

据清《嘉兴府志》记载,城隍内殿宇森严,门庭高散,内有放生池及亭阁建筑,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之地,也留有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的活动踪迹。明清时期城隍庙庙会鼎盛,百物聚集,热闹非凡。可以想象当年庙前街,庙弄,庙西弄,茶坊酒家,人挤人,歌舞杂技,摊连摊的街貌。城隍庙的这一风俗到新中国成立后渐渐消失。

明代的百福巷南通集街,过广平桥就是大校场。弄北是师娘桥,过桥是秀水县衙前的柳岸,庙前街,到城隍庙。西侧有土地弄、永乐里、天福里等里巷通县前街。东侧中段有天医弄、通育子弄和道前街。天医弄因弄内原有天医庙而得名,历经清末战乱和日寇烧掠,天医庙还残存零星房屋。

清末到嘉兴解放时,街名为百福弄,成了条砂石小路,两边是蔬菜地和天医弄内的平房,居住着蔬菜大队的菜农。1965年我到嘉兴三中读书时,每天清晨,从杨柳弄过丁家桥、香花桥;走过建国路、勤俭路,转少年路;走过精严寺街后,便是一片菜地。晚上夜自修回来,过广平桥,走百福弄要结伴而行。蔬菜地的空旷、冷寂让人害怕,几个同学走到这里便扯开嗓子唱歌壮胆,不入调的歌声,跳跃在夜空的微风中。

20世纪50年代后期,百福弄和县前街之间建造了一排平房的机关宿舍。“文革”后期,又陆续新建一批三层楼的机关宿舍。“备战备荒”年代,还在蔬菜地下开挖防空洞,有两个大竖井分别在百福弄两侧,百福弄一时成为防空洞的工地。之后天医弄以南防空洞的工地上建成了嘉禾饭店。1980年,县政府在禾兴路和县前街之间,新建了漂亮的秀城饭店,在秀城饭店主楼和餐堂之间,建造了横跨百福弄的过街楼。目前,秀城饭店被拆除,成了临时停车场,百福弄和县南街之间的住宅也陆续拆除,百福弄等待着华丽转身。

1981年6月,建设街道建中居委会更名百福弄居委会,百福弄传承宋元文韵,成为住宅区地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福弄在市区知名度相当高,百福弄居委会工作出色。那时城镇居委会干部都是由本区域离退休人员担任。百福弄居委会的居民,大多数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居民和居民干部素质相对较高,婆婆妈妈的居民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城区和市里的先进居委会,常常有人来参观考察。

1988年,百福弄居委会看到闲散的老人孤寂,缺乏精神活力,便组织老年人晨练活动,这是全市首创,深得老年人喜爱,很快在全区、全市推广。到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区已有25个晨练活动点,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百福弄居委会的拳操晨练点在中山电影院前的广场,从十几个人开始,一直到200多人参加,每天优美的乐曲,舞动的拳操,彼时,中山影院前清晨的一道美丽风景。

千百年过去了,昔日百福坊的福地,不知演绎了几多沧桑巨变。百福弄还在,作为住宅区的百福弄居委会已经蝶变成百福弄社区,范围在禾兴南路西,中山东路北到环城河之间,面积超过百福坊和百福弄居委会好几倍。中山电影院已几番变迁,清晨没有了悠扬的音乐和晨练的队伍。但百福弄社区依旧是模范,先后获得浙江省和嘉兴市的“和谐示范社区”和“绿色社区”,以及市和区的20多项各项荣誉。

生命在于运动,如今清晨和傍晚健身锻炼早已形成共识,活跃在城乡每个公园、绿地,成为城市文明生活的一部分,有谁会想起,市区最早创导组织中老年健身锻炼,正是传承宋元百福坊邻里风尚的“百福弄”几位普普通通的居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