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名片
三星村位于南湖区凤桥镇西北两公里,余云公路,嘉凤公路、凤余北支线贯穿,交通便捷。全村村域面积7.46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5365亩,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水蜜桃、葡萄、梨、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新格局。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专程坐101路公交车来到凤桥镇。18年来,三星村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以旅游业态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梅花洲风景区。
接下来,三星村在党代会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以党建为统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共富密码
道路通 销路旺 “网路”畅,发展之路坚实有力。
人面桃花相映红。阳春三月,记者走进三星村,连片的桃林,桃花正相继绽放,渲染着“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孩童的嬉闹声、鸟儿的鸣叫声环绕耳侧,让人心灵安然。
三星村素有“水蜜桃之乡”之称,水蜜桃种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出产优质水蜜桃久负盛名。
春来赏桃花,沉醉其中;夏季尝鲜果,果香四溢。经过多年的发展,水蜜桃和葡萄成了三星村的两大支柱产业。
徐利军是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家里三代都是桃农,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桃支书”。关于种桃,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小时候跟着爷爷、父亲坐着小船,摇着桨把桃子送到城里去卖,后来逐渐变为骑着自行车去,开着摩托车去,开着汽车去,到现在是足不出户就能卖桃了。”
每年3月至5月桃花盛开,桃花节总能吸引游客漫步十里桃园。三星村还积极开发文旅产品,如桃花酥、蜜桃宴、蜜桃酒等,蜜桃产业链的延长,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如今在三星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业,农文旅“甜蜜产业”蒸蒸日上,并不断刷新着“美丽经济”。
队伍强、活动多、氛围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鼓乐队手中的鼓槌随着音乐的节拍起伏,鼓声引导彩色“巨龙”在空中舞动自如。这几天,三星村文化礼堂内,由本村村民组建的女子舞龙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桃花节加紧排练节目。阿姨们聚在一起,对节目效果和舞龙姿态进行一遍遍的调整和改进。
这支女子舞龙队是目前三星村12支文体队伍中成立最早的。自2013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这支队伍不仅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更因其绚烂的舞台效果和传递出的文化自豪感,在各类文艺比赛上获奖频频。由队员们自主创作的节目《龙舞盛世》,曾荣获南湖区农村文化礼堂精品展演金奖。
“文化育人,从小微入手。”徐利军介绍,“小”和“微”是文化礼堂在田间地头职能的突破口。“抓住这两个方向,我们通过引导党员带头参与,高频次开展各类如针对孩子的‘古语识字’,针对成人的‘移风易俗’等活动,逐渐把稳了文化礼堂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几年,三星村致力充分建好、利用好文化阵地,先后发展了包括舞龙队、腰鼓队、村歌演唱、小品表演等多支文体队伍,围绕文化礼堂这一文化核心,形成文化队伍强、文化活动多、文化氛围浓的“三星环绕”体系,致力于筑强三星村农村精神阵地、提升村域文化程度、丰富乡土文化谱系。
如今的三星村,不仅能在夕阳西下时看到广场上活跃的排舞队伍,同样也能在寄托了老一辈情怀的旧砖窑旁,看到孩子们求知的脸庞。“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和果蔬种植业为主的江南小村,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但我们同样珍视老一辈留下的文化宝藏。”三星村党委委员毛佳娟表示。
记者手记
漫步三星村,记者真切感受到,种桃不仅是一种经济,更是一种专属于三星村的传统文化。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仅村民增加了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特色支柱产业和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积淀起更深的文化底蕴,也不断提升着三星村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富了口袋之后还要富脑袋。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三星村将以打开基层党建治理新局面为目标,迸发村域文化的无穷活力,扮靓“桃风景”,迈向“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