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你相遇,未来可期——余新镇中心小学新进教师德育工作培训

发布日期:2022-08-25 11:12 信息来源:区教育体育局

为了促进新教师对德育工作的了解,增强新教师德育工作的水平,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了新教师德育工作培训活动。此次活动由学校德育室负责人陆云老师主持。

一、学校德育工作介绍

活动伊始,姚雪琴副校长做了题为“以德塑形又塑心,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学校德育工作介绍。她从“传统文化成为德育的精神血脉”、“本土资源成为德育的源头活水”、“隐形资源成为德育的成功保障”、“ ‘红船学院’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传统文化成为德育的精神血脉

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切入点,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以国家大事为着力点,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主题教育活动及学党史、队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教育中亲历时事,厚植爱国情怀。

以学生六年成长过程为根本点,创新开展“入学课程”“入队仪式”“毕业季”等教育,让学生在仪式中见证成长,提升使命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

本土资源成为德育的源头活水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德行,依托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和国旗下讲话、晨间活动、班会课、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等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以校园四大节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了“体验德育、活动育人”的德育特色,“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科技特色,“强身健体、彰显个性”的体育特色,“育美唯真、陶冶情操”的艺术特色。

以少年军校为平台,通过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磨练学生意志、锻炼学生体魄,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现代爱国小公民及新时代红色文化接班人。

隐形资源成为德育的成功保障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基石,布置反映本地优秀文化的场景、慧善健雅的学子宣传墙、柔性的激励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励学生向前、向上、向好。

以多元评价为手段,通过电子班牌展示、汇报、创作评价、长廊展示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起到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

以“育人共同体”为根本,启家校社联动育人机制,将学校的育人图景向家庭、社会延伸,动员家长及全系统、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丰厚学校教育内容,共同培育学生。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心,通过心理健康辅导课、主题中队课、开放心理辅导室、家校合作等多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润泽心灵,陪伴成长。

“红船学院”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南湖红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在“余风润德 守正出新”的教育哲学指引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育红船旁的善慧健雅好少年”为德育目标,立足校园文化特点,贴近小学生认知水平,利用身边红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德育的创新模式,成立了“红船红领巾学院”,开设了红船文化学习院、红船创客探究院、红船研学实践院。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余新镇中心小学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引领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遵循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我们一定会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二、班主任分享

低段班主任周朱燕老师围绕“立足经验、开拓创新”,从爱心、耐心、细心三方面着重介绍了班级日常管理经验。

怀揣爱心,踏上旅途。周老师分享了如何做好开学的准备。打扫卫生做好布置、制定计划明确制度、调整状态上好初课,这三项开学准备工作中充满了浓浓的爱心。

秉持耐心,走好每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周老师对新教师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做到多措并举,强化引导;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沟通;三是要发扬民主,科学管理。

保持细心,相约幸福。周老师认为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偶发事件的细处理,同时还希望新教师们在工作之余多反思多阅读,加强自身的成长。

高段班主任史林华老师对新教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做好充裕准备,亮相沁心;二是巧施耐心,自然成习;三是合理点拨,润物无声;四是巧用平台,家校共育。

史老师提出建立多元渠道,实现有效沟通,利用班级圈,从班级资讯“微重视”和家校互动“微重构”两个板块构建“指尖上的智慧班级”。以创建一个有趣或者有意义的话题,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活跃班级氛围,使学校和家庭深度融合,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三、现场情景模拟

接下来,新教师们通过两个故事环节ppt开展了班主任现场情景模拟。新教师们分成两组,针对两类教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行了情景模拟。周朱燕和史林华两位老师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评价。

四、总结

德育智慧显情怀,立德树人展风采。一张张活动照片,一段段活动视频,展现了余新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活动与扎实内涵。

此次培训让新教师们对德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会以爱心、耐心、细心的心态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坚持以爱为本,德育渗透,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