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严惜辉代表:
您在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传承嘉兴历史文脉 助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南湖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心,为南湖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建议。近年来,南湖区在嘉兴历史文脉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上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聚焦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红船文化标识建设为主线,稳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作。梳理文化元素完成267项文化元素入库,编写制作《南湖区文化基因解码报告》、《南湖区文化基因解码转化利用手册》。“红船文化”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批100个“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作为全省10个文化标识建设成果在省图书馆、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参与全省文化标识建设成果交流展;沈钧儒纪念馆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批7项省法治文化标识培育对象。拍摄制作短视频《我们的文化DNA·嘉兴掼牛》、《南湖画舫》分别荣获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短视频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积极探索“文物+”模式,整合提升子城遗址公园、复刻1921站房等新的嘉兴文化地标。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检查151次;开展“文物活起来”、“革命文物故事征集”等文物相关宣传材料收集工作,共收集相关故事、视频15件 ;开展“跟着文物游嘉兴”融媒体行动,制作这完成40期文物宣传视频。2022年修缮完成香花坝桥碉堡、里斗石龙桥、马长桥、红旗大队礼堂、辅成小学教学楼5处不可移动文物。
2021年,区住建局启动月河、芦席汇、梅湾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专项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21年12月底通过专家会议审议并完成了保护专项方案修改,2022年启动了新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专项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22年11月底通过专家会议审议并完成了保护专项方案修改,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规划方案。2023年5月31日,区府办、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文旅局、区资规分局、区城投等部门会同有关街道商讨南湖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并对《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文本做进一步完善。
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开展非遗资源调查,召开56次座谈会,收集线索8254条,确立项目843个,重点项目66个。制定《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定暂行办法》、《嘉兴市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等评审办法,至今共公布过4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3批传承人名单。拥有非遗项目58个,传承人35人。其中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非遗名录5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连续5年举办“红船少年非遗说”嘉兴传说故事讲述大赛,连续12年举办中国掼牛争霸赛、连续14年举办踏白船表演赛等大型非遗活动。打造“非遗+”模式,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新丰生姜非遗工坊被认定为市级非遗工坊。拍摄“竹刻人生”等非遗短视频,利用VR全景技术打造线上非遗馆,开展云上非遗课堂、云端非遗展览。融合景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非遗体验点、名师工作室;开发“漫步老城厢”、“竹影暗香”两条非遗旅游路线,打造非遗武术舞台剧《江南武魂》;建设乡村名师工作室11家。鼓励乡村名师工作室充分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挖掘与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夯实服务基础,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旅游A级以上景区村庄中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下一步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其它相关部门根据《关于进一步抓紧做好全省历史文化保护有关工作的通知》(浙建设发〔2019〕170号)等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落实城市建设“文化先导”理念,注重文脉传承,明确文化遗产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保障措施,推进古今融合、城景融合、文旅融合,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区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嘉兴市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6月6日
(联系人:陈洁翔 联系电话:0573-83830441)
南文旅函〔2023〕9号对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5号建议的答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