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富美、环境秀美、生活甜美,“千万工程”为南湖区造就了一个个美丽乡村、造福了一方群众,持续改善着农村人居环境,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驱车在南湖区凤桥镇王祥里,路旁是一片浪漫的紫色花海,一簇簇马鞭草正绚丽绽放。下车沿着游步道往深处走去,九曲桥搭起亲水平台,直通桃花岛,风光无限好。
“以前卖桃子,我要挑着担去镇上集市或更远的地方吆喝叫卖,现在卖桃子,游客自己上门来采或者电话一打就可以销售一空,走俏得很!”联丰村桃农对此很自豪。在“千万工程”持续推动下,联丰村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桃农们得了实惠。
时光回到2017年,联丰村经过生猪减量提质、拆违建、治污水,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
但是村庄接下来路子该怎么走,成为摆在村干部眼前的一道难题。不如就搞景区村庄试试水吧!“经过前几年建设,村里的变化有目共睹,对景区村庄的前景都是充满信心。”联丰村党委书记李正峰说。
2017年,联丰村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争创AAA级景区村庄,实现从“脏乱差”到“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的美丽蝶变。
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村民童雅明感受很深。作为王祥里17农家乐的老板兼大厨,童雅明从嘉兴市区的酒店“隐退”,与妻子王玲一起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成为村里最早“吃螃蟹”的人。
“节假日期间,我们每天能接待十几桌客人,生意不比城里饭店差。”童雅明骄傲地说,每逢节假日,这家小小的农家乐一天营业额能超两万元。
风光不止吸引了游客,同样吸引了青年才俊回乡创业。陈凯乐便是回乡创业青年的一员,他在王祥里景区开了一家咖啡馆。
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20年时间里,联丰村从“脏乱差”村变成了一个“绿富美”的景区村,又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2005年,联丰村村集体收入才35万元;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31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
“美丽经济”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行走在南湖区乡村,一个个“联丰村”映入眼帘:
永红村相继建成研学精品线、红色精品线,将景点串点成线,平时周末日均客流达到3000人次以上;三星村以桃产业为抓手,不仅卖桃还卖“桃风景”,“甜蜜产业”蒸蒸日上……20年间,南湖区用好“千万工程”发展“金钥匙”,不断续写“希望的田野”蝶变故事。
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打造有南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将乡村景区串点成线,打造“大景区”,这是南湖区深化美丽经济转化的一大亮点。
围绕大桥镇蔬菜及花卉、新丰生姜、凤桥水蜜桃等特色产业,南湖区定制打造起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线7条。2022年,全区农业产业总产值25.87亿元,增速2.9%。
于是乎,一个个人文景观,一片片美丽风景,被一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串珠成链”,行至其中,可远眺风景,可近观人文,绘就一派美丽乡村好风光。
如今,更多乡村有了“造血”功能。在南湖乡村,除了传统的民宿与农家乐等,咖啡、民谣茶吧、乡村游学等多元业态不断涌现,推动乡村游从“半日游”到“过夜游”转变。通过产业融入、业态激活,2022年南湖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9190万元。
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南湖区走出来一条强村富民的共同富裕之路。
推动南湖区美丽经济持续绽放,蓝图继续擘画。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钱恩俊介绍,南湖区作为嘉兴的主城区,乡村具有位于城郊的区域优势,目前正与专业院校积极合作,联合文旅、教体等部门谋划未来乡村运营,发展“泛研学、全龄研学”业务,进一步挖掘乡村价值,全力打造“缤纷南湖 研梦田园”乡村研学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