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倪卫忠代表:
您在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福寿螺防控灭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食量大、食性广,繁殖能力极强,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就会大大侵占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危害生物多样性。目前福寿螺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已有广泛分布,适应性强,且仍然在不断北移。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为保障我区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全面排查福寿螺在本地区的发生现状,遏制福寿螺快速蔓延趋势,我局主要开展工作如下。
一、加强宣传培训
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巨大惊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环境整洁。福寿螺还是人畜共患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该寄生虫可引起人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人们在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2020年至今,全区各镇(街道)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生地以河道驳岸为主,农田沟渠、茭白、稻田等农作物种植区域也有发生。福寿螺卵块主要集中在河道垂直型石驳护坡与桥墩表面,以及挺水型水生植物叶茎表面。我局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微信等各种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福寿螺对生态环境、生物安全等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的紧迫性,营造全社会灭螺氛围。同时,组织河道管理、保洁人员和农业种植户等开展福寿螺识别及防治技术等相关培训,印制有关资料,传授福寿螺防控知识,提高灭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科学防治
根据福寿螺生物习性和生长规律(每年的4-10月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遵循“防除并举,综合防治”的策略,针对不同发生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治。
1.在河道、沟渠等发生区域,组织开展人工捡螺、卵块铲除工作;加强河道清洁管理,定期清除岸边螺卵和漂浮水草,防止卵块和成螺、幼螺随水草漂移传播;在河道中采用天敌引入技术,适度投放本地草鱼、青鱼、鲤鱼、河蟹、中华鳖等,对福寿螺种群或螺卵进行控制;福寿螺发生区的河道淤泥不得运到其他河道处进行落干;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排水关,设置拦截网,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2.农田发生区域,利用水旱轮作自然灭螺冬季灭螺:清理沟渠及杂草;产卵期放水漫灌,降低卵的孵化率;秧移栽后12-15天追施碳铵或尿素拉细土均匀撒施灭螺;孵化期和幼螺期排水晒田;在农田中人工插木桩、竹片等方式引诱福寿螺产卵并集中铲毁。
当稻田每平方米有2~3头螺以上时,可用药防治:1、水田:秧苗移后1天,用6%四聚乙醛颗粒,400-600g/亩,拌细土或化肥均匀撒施,施药后田中保持3-4厘米水层;用50%杀螺胺乙醇铵盐可湿性粉剂,70-80g/亩,或5%阿维菌素乳油15-25g/亩,兑水喷雾,螺害严重的每隔10天再施药一次,共2-3次;蔬菜田:在出苗期或移植后5%四聚乙醛400-500g /亩,撒施。
农田发生区域建议多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控,尽量减少用药。
三、加强属地管理
福寿螺的防控是项长期系统工程,全区各部门统筹协调,采取联合防控行动。区镇农业部门加强防除技术的指导和服务,积极做好农田和水产养殖区域的防控工作。生态环保、河道管理等部门依托“河长制”机制作用,因地制宜采取专业队统防、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及时组织防除,确保防除覆盖面,提高防控效果。另外,充分发挥和借助群众力量,动员全民参与福寿螺的防控工作,全面控制福寿螺在我区的扩散、蔓延和危害。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南湖区外来生物防治方面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
嘉兴市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2023年6月5日
(联系人:邹春晖 电话:8283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