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尊敬的任羽辰:
您在嘉兴市南湖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建议”提案收悉,您的提案调研充分、分析精准,对缩小我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区发改局高度重视该提案,综合区教体局、区农水局、区卫健局等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实施“学有所教”工程,打造“学在南湖”品牌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南湖区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工作推进方案》,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梳理“项项达标”任务清单和“校校达标”任务清单,指导各学校、幼儿园对照标准及薄弱指标情况,加快整改,确保校校达标,推进南湖实验中学、大桥成校、余新镇中心小学通过省现代化学校验收。印发《南湖区随迁子女学校“五同步”办学水平提升行动实施方案》,6所优质公办学校与6所随迁子女学校成立教育协作共同体,通过“同步党建”“同步带教”“同步课堂”“同步创建”“同步服务”“五同步”举措实现“一体化”发展。
2.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完成38个校(园)暑期校舍的维修改造,更新修缮14片学校塑胶运动场。顺利启动新丰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工程、余新成校教学楼及运动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持续推进大桥镇胥山幼儿园、亚欧学校建设工作,省身学校一期工程顺利完成,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深化南湖区东片教育专项布局规划研究,曹庄小学、基金小镇小学、罗庄学校年内开工。完成全区19个校(园)区2000年前建造的约54873平方米校(园)舍安全等级鉴定,视鉴定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夯实校园安全基石,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3.人才结构优化完善。持续加大教师培养补充力度,2022年,全区公办学校共招聘事业单位教师172名、员额管理教师72名,研训中心公开选聘数学、德育和英语教研员共3名,为历年之最。其中,中小学研究生学历以上占比达16.4%,岗位设置更加注重向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和音美体、信息技术、英语等专业倾斜。深入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改革,2022年全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达155人,其中骨干教师占比40%;校级领导交流轮岗29人,占符合交流条件的3.17%。
(二)实施“病有良医”工程,打造“健康南湖”品牌
1.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和城市医联体建设不断深化,南湖区中心医院、大桥镇中心卫生院和余新镇中心卫生院分别与市第二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充分发挥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作用与学科优势,已共建区心电中心、区影像中心、区糖尿病联合诊疗中心、肠病专科共建基地、胸痛中心、“两慢病”全-专门诊等平台,逐步形成了南湖区中心医院外科、大桥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骨伤科、凤桥镇中心卫生院精神康复科等一批有一定特色和知名度的11个区级专科。
2.诊疗设施和设备配备不断完善。全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9家设置有住院病区,共有核定床位714床,实际开放床位758床。围绕基层群众发病率高、需求量大的医疗服务项目,根据各基层单位的区域特点和服务人口的结构特点,新丰镇、余新镇、大桥镇和凤桥镇四个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和南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置了CT、胃肠镜等设备。同时为应对新冠疫情,南湖区中心医院紧急采购790万元设备,涉及呼吸机25台(有创无创可转换使用兼转运功能),床旁监护仪52台,高流量呼吸治疗仪5台,心电图机3台,便携式彩超1台等设备。
3.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事业编制757个,报备员额制159个,现有事业在编人员582人,报备员额制人员71人,编外人员601人。南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中共有硕士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546人,专科学历87人,高级职称162人,中级职称207人,初级职称257人。积极开展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已培养基层卫生人才183名,分配到岗100名。2022年,全区拥有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707人,每千人口医师数2.67人(常住人口按63.88万人计算);注册护士1603人,每千人口护士数2.50人。
(三)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文化南湖”品牌
1.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力,满足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实施基层阵地固本强基工程,紧盯“一级站标准的文化站”提档升级,完成普光村文化礼堂省级数字化微提微改项目,重点推进社区文化家园省级试点建设,组建51个“农民读书会”组织,培养农民阅读习惯,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30分钟文化圈和城市“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建成图书馆、档案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探索推进镇村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串联智慧书房、礼堂家园、农家书屋等N个“文化驿站”。同时,持续办好南湖合唱节、端午民俗文化节、月河七夕文化节等文化品牌节庆活动。持续推进送戏、送书、送展览、送电影下乡,组织开展城乡文体十大联赛、“我们的村晚”、文化走亲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注重文化精品创作,不断推出富有时代性、感染力的大众化文艺作品,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2.提升文化产业支撑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以红色文化产业为引领,以数字文化、文化旅游、文化智造为主导,以创意设计、文化影视、文化会展为支撑的“133”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开设南湖文产讲堂,2022年举办文化产业培训和讲座4期以上。做深做优“文产+数字”“文产+旅游”,以“一节一赛”为支点,打响南湖创意文化节品牌,实现“文化入圈,文创破圈”。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标杆区,拓展红色文化演艺、红色文化制造、红色文化会展等业态。推出主题创意市集赋能项目,结合文艺星火赋美,打造开放式文化艺术街区。
3.提升文艺精品创作力,创建文化发展新引擎。举办南湖戏剧艺术节,以戏剧艺术为主打项目,融合1+10戏剧展、廿+卌非遗戏曲展示、戏歌创作、全国红色沉浸式剧本征集及研讨会等相关活动,掀起一股戏剧热潮。依托中国合唱协会南湖合唱基地影响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高质量举办第二十届南湖合唱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内涵,办好端午民俗文化节、城乡文体十大联赛、365天天欢乐大舞台等品牌活动,带动一镇(街)一品(节)文化活动贯穿全年。2022年,全区共开展文艺演出、戏曲进村、送展览下基层、培训讲座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7928场次,参与群众超305万余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统筹谋划建设。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依托,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高起点站位、高质量开局,充分挖掘特色,相互衔接配套。以《南湖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未来乡村)建设规划(2022-2025)》为指引,整体推进未来三年南湖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到2025年创建省级和美乡村(未来乡村)11个,市级和美乡村(未来乡村)全覆盖,构建“城乡联动、典范引领、五色争辉、多点开花、全域美丽”的和美乡村结构。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资源效能。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落实《嘉兴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在15分钟可达的范围内,以人口分布和结构为基本考量依据,以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依托数字化空间治理技术,构建公共服务资源空间治理地图、公共服务资源均衡指数、公共服务资源预警五色图等场景应用,为不同年龄人群提供多样便捷全面的公共服务,推动各类民生资源在居民“15分钟”范围内不断趋于均衡、可及、优质。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人才支撑。以强化公益属性为基点,以激发队伍活力为牵引,加强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建设。教育方面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完善教师“公开招考、接收公费师范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多元补充机制,保证每个学校各个学科不缺教师。注重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优质教师比例,对人员进行动态调整,让优质教师资源在强弱区域、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医疗方面要加强自身人才培育和人才平台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靠得住、有本事的医疗管理和技术人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23年计划招聘46名定向培养医疗人才。
四是加强交流沟通,汲取群众意见。在公共资源均等化过程中,要积极拓宽群众与政府的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强化日常宣传,让群众切实了解政策。在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加大与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合作和交流,做好日常宣传,形成信息传播合力,扩大官网官微的社会影响力。对重大政策做好针对性的宣传解读工作,充分运用图片、微视频等方式,加强政策解读过程中的可理解性,让公众获取更多的教育施政情况,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五是完善监督体系,提升群众满意度。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工作为抓手,针对前期群众提出的差评事项,加强业务人员培训,优化提升办事流程与事项界面,逐项分析,明确部门和责任,加强和群众的对接与沟通,把群众的事记在心里、抓在手上,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提高群众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满、安全感更强。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公共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嘉兴市南湖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6月2日
(联系人:程佳栋,联系电话:8283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