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兴市南湖区构建“绿色共生、产业共兴、生态共享”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之路。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浙江省首批三星级“无废城市”,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获得感两项指标创2013年调查统计以来新高。近日,获评2022年度全省“美丽浙江十大样板地”,奋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共美路。
一、绿色共生,厚植共富之“根”。
一是摸清“绿色家底”,夯实生态基底。在全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方式调查和获取生态系统数据。经调查,南湖全区城镇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比45.59%和36.13%,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分别占比6.76%和7.79%。发现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被列入近危(NT)物种7种。
二是擦亮“绿色颜值”,发挥生态优势。围绕“美丽南湖”建设目标,全面推进“三五共治”,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公众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持续提升。1-6月,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良好,市控以上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入围全省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评估并通过公示。
三是筑牢“绿色屏障”,实现生态价值。2019年以来,南湖区先后与平湖市、海盐县和嘉善县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形成河道共巡常态化,破解河道跨区域的流域污染难题。2022年,南湖区共获得流域补偿资金900万元。
二、产业共兴,筑牢共富之“基”。
一是促进“绿色转型”,产业“高质量”。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腾笼换鸟”专项行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1-6月,累计完成整治提升企业202家,其中关停淘汰类179家。累计腾退低效用地2210.67亩。其中,单个地块50亩以上累计腾退1515.45亩,占已腾退面积比重68.6%,腾出用能4.2万吨标煤,完成率105%。
二是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少污染”。坚持低碳高效发展理念,携手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团队,构建“1+3”低碳高效产业培育体系,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一核心,着力打造工业污水、垃圾焚烧、减碳量消纳领域三张金名片。预计每年可减少污染物3.27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70亿元。发布全国首个水果行业“碳标签”,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
三是提供“绿色服务”,产业“减负担”。在重点排污企业设立“首席环保官”,并联合“环保管家”等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开展精准督导。今年以来,首席环保官从100名增至205名,实现重点排污企业全覆盖,累计现场帮扶企业171家次,指导整改问题128个,南湖区实施全市首例环保行业“学法积分”激励措施。
三、生态共享,激活共富之“魂”。
一是组建“绿色团队”,形成共富联盟。招募“民间河长”队伍,用鼻子、眼睛作为检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开展各类巡河活动。依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工人纠茬队”“小青团”“优美庭院”等载体作用,开展水环境治理行动。截至目前,全区聘请253名民间河长,开展巡河护水1.5万余次。
二是描绘“绿色画卷”,打通共富通道。高质量建设美丽河湖,每年落实200万元,奖励区级美丽河道创建。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截至目前,建设省市区各级美丽河湖88条,市级“水美乡镇”3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7个,3A级景区村庄10个、市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2个。
三是带动“绿色富民”,探索共富路径。结合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建设,挖掘水乡文化历史底蕴,融合美丽乡村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各镇村水乡景区、水乡景观广辐射的生态旅游格局。“嘉兴市南湖区山浜水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名单。五一假日期间,全区重点旅游景区、景区村庄旅游总收入539.8万元,同比增长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