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中认识余新,“渔里文化”四季讲坛再度开讲

发布日期:2023-08-18 10:16 信息来源:区委宣传部

四季讲坛,季季精彩。今天下午,余新镇“渔里文化”四季讲坛在南湖区余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邀请了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渔里文化顾问团成员于能讲授《大运河的诗路与诗心(嘉兴段)》讲座。

“阿子复阿子,念汝好颜容。风流世希有,窈窕无人双。”嘉兴有文献可查的诗词,最早要数晋朝的《阿子歌(三首)》,收录在《乐府诗集》卷四十五。念着诗歌,于能笑着说,看着诗歌或许看不懂是在讲养鸭,但是换成嘉兴话就能理解了,嘉兴方言念鸭子就是为“阿子”,“过去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阿子歌》也是吴声十曲之一。”

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带孩子们迅速走入诗歌的世界。在大运河诗路文化带上,诗歌和大运河一起从过去流淌到了现在。

嘉兴因运河而生,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为江南运河要冲,全场约110公里。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嘉兴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嘉兴因水而兴。杭州塘、苏州塘、长水塘、三店塘、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新塍塘等八条人工运河呈放射状从四周汇聚嘉兴,联通运河嘉兴段,形成“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独特运河水系城市景观。

百里横塘,余新占其三。许多诗歌中都有横塘的“身影”。

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南湖写下《南湖送徐二十七西上》:家在横塘曲,那能万里违。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

“余新的小朋友对横塘应该都很熟悉,横塘就是海盐塘,海盐塘是余新的母亲河,塔塘桥就是在海盐塘上。”于能结合流经余新的海盐塘讲解诗词。

宋代何昌弼的《海盐横塘道中》中的“水清鱼引子,田美稻生孙。”同样在余新流传。于能说:“诗歌展现了横塘两岸的风景,可以说,也是非常符合余新的风貌特征。”

于能通过一首首和大运河相关的诗歌,带着现场的小朋友进入了浩瀚的历史长河。

今年,余新镇启动了“渔里文化”溯源传承工程,深挖地域文化,溯源“渔里文化”的根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项工程包括建立一个文化顾问团队、邀请一批学者入驻、编纂一本文化书籍、组织一系列调研活动、开设一个文化讲坛、形成一套文化课程、开展一系列文化报道的“七个一”活动。

今年暑假,一部《长安三万里》让诗歌火爆“出圈”,诗歌之美再次震撼世界。“渔里文化”四季讲坛的夏季讲坛将时下流行的文化现象与嘉兴本地文化特色结合,聚焦运河诗路文化。

“我们要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浸润老百姓的生活。”余新镇党委委员倪云钰介绍,“渔里文化”四季讲坛便是“渔里文化”溯源传承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讲坛随着时序的演进,分期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开展兼具学术性与科普性的文化讲座,推动余新镇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渔里文化”的辐射范围。此次讲座聚焦大运河诗路,旨在让余新的孩子趁着暑假深入了解嘉兴本地文化,从诗词中认识嘉兴、认识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