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塘文苑丨新丰境内的抗日史记与遗存

发布日期:2023-09-16 14:42 信息来源:新丰镇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各地抗战声浪日高,新丰镇民也纷纷响应。1931年9月26日,新丰人周良才(时为南社社员)与沈景山(时为嘉兴县议员)等出席了上海800余团体20万群众举行的抗日救国大会,梅元鼎(时为新丰国民学校教务主任)在他主编的《校讯》上作了报道,让全镇人民引起警觉,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1932年1月28日,战火已蔓延到上海,是年2月,随着平嘉公路的延筑,新丰一带抗日活动也活跃起来。1932年5月,国军三十六旅进驻新丰两个营,以新丰小学为团本部。7月15日,在周良才、沈景山、梅元鼎等一批爱国抗日积极分子的策划下,建立了新丰镇抗日救国会,立即动员镇上富商捐款献物,支援抗日前线。1934年2月,经梅元鼎提议,由抗日救国会捐款,将新丰小学门前的义学牌坊改建成抗日纪念坊,王毓祥为之题写了“毋忘国耻”四个大字,时刻激励新丰人民的抗日斗志。1935年9月,陆军第五十七师炮兵营来镇驻防,是年冬,国民政府发动民工,修筑了从盛家汇通往汽车站的公路,以便驻军出入,抗日情势已箭在弦上。

1936年,为抵抗日寇早作准备,国民政府军在新丰境内修筑了五座碉堡,群众俗呼为炮台,分布在嘉平塘(旧称汉塘)两侧:南侧碉堡在永丰村瑶池浜口和原金丰村大石观泾东侧各一座;北侧在民丰村潘家浜东侧和羊毛港陈坟桥与屠朱溇之间也各一座;另一座在原胜利村夏蔡浜,这座后因战事紧迫,部队调走而未竣工。五座炮台中以坐落于屠朱溇的那一座最为有名,市、区文史和档案部门,经常派专家或爱好者前来踏勘。作为新丰镇抗日遗存受到了文物部门保护,2017年9月18日,新丰镇向南湖区报送了《南湖区革命遗址调查登记表》,填报了这五座炮台,并撰写了《新丰镇境内五座炮台》的文字资料。2019年12月10日,新丰镇又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关于提供农村红色资源利用情况表》,将位于民丰村屠朱溇和潘家浜的两座碉堡作为重点遗存上报。其中屠朱溇(现媒体称作大珠楼)碉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不规则,半身埋在地下,高出地面3米,壁厚0.8米至1米,占地56.43平方米。东侧为棱状多边形,北侧为圆弧形,有两个机枪眼,东面有一个入口。该碉堡结构坚固,形制特殊,是防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21年新丰镇和解放街道、东栅街道、大桥镇的抗战碉堡群,一起列入第七批嘉兴市级文物保护点。目前碉堡还完好无损,但需要清理、整修,方可布展。据1949年“嘉兴县兵要一般调查”统计,全县有碉堡等87处,其中完整碉堡37个,待修18个,待建9个,这些碉堡都是抗战遗存,大多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进行抢救性保护。

新丰境内抗日史迹、故事不少,除上所述外,还有几次战事也不应忘记。1937年8月,新丰区抗敌后援会成立于新丰小学,及后也有4个辉煌战例:1938年10月20日午夜,抗日自卫总团第五支队联合嘉属义勇军地方部队,扑灭了盘踞在新丰之日寇,焚毁了驻扎在西青龙港的日军巢穴,将其瞭望台踩平,日军妄图泅水而逃,被一举歼灭;1939年4月2日早晨,预先埋伏在登云桥东侧半岛处的国民党四十五旅七三三团,亦称“田团”(团长田岫山,习称田胡子),由团长指挥,击毁日艇1艘、击逃2艘,日军死伤30余人;1939年6月27日晚上7时,新丰镇吉庆段壮丁,奉新编第三十师(由四十五旅改编)第八十九团第一营营长李朝华之命令,配合国军士兵开掘焦善路(焦山门到嘉善)之师姑坝(在焦山门至徐婆桥之间),阻止日军地面部队进犯;1944年5月23日,嘉兴县自卫大队和专区突击队三大队,在镇南罗家埭截击包围了日寇帮凶伪军一个中队约50人,一仗下来,俘获17人,其中新丰伪区长、伪镇长及该中队长一起被俘。以上四个战例均载入《嘉兴市志》,可那西青龙港的日军瞭望台、登云桥畔击毁日军的伏击点、焦善路上的师姑坝、罗家埭截击敌军处,这些充满抗战硝烟的具体地点,现均未有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