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气候适宜,菱产量上涨,价格就下来了,但整体效益比去年好上不少。”9月21日,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懿加家庭农场的经营主王文娟清晨刚采收的菱,就被上海的客户订购了一大半,尽管收获期临近结束,前来农场收菱的商贩仍旧络绎不绝。
随着南湖菱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南湖菱的上市期如今可以从5月中旬持续到10月,比2015年以前足足延长了3倍多。记者在南湖区各地的农贸市场转了一圈,发现很多蔬菜摊位都摆上了红红绿绿的菱,前来买菱的市民着实不少。
“菱被称为‘水中花生’,其营养价值可与坚果相媲美,做家常菜还很下饭,深受本地市民青睐。”三水湾农贸市场的摊主陈先生说,5月菱刚上市的时候,最高批发价每公斤30元。
在各种菱当中,南湖菱是国内唯一的“无角菱”品种,也是嘉兴唯一以“南湖”命名的特色农产品。2009年南湖菱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0年通过“嘉兴南湖菱”地理标志认证,2022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但即便南湖菱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和响亮的名头,也面临着种质和产量衰退的现实。
近年来,南湖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存在衰退风险。上世纪30到60年代,嘉兴种植面积最高可达9000余亩,但由于多因素影响,种植面积开始逐年下降。
“一方面源于近年来全市强化湖荡整治,禁止在外湖荡种植南湖菱,避免造成水体污染、堵塞河道,所以杜绝小规模种植;另一方面用工成本提高造成效益下降,农户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南湖菱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南湖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保护南湖菱这一珍稀种质,南湖区农业部门一直在通过技术和政策引导等手段,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壮大地方农业特色产业,擦亮嘉兴南湖菱这张“金名片”。
目前,南湖景区内保留了一片面积仅5亩的菱塘,作为供游客观赏、开展青少年研学体验的场所,继续传播弘扬南湖菱种植文化。除此之外,在新丰镇、大桥镇,一些种植南湖菱的家庭农场已经开始转变原有单一水产养殖模式,探索高效复种栽培模式,以及菱田套养乌鳢、草鱼、小龙虾等立体生态种养技术。
另一方面,南湖区通过引导种菱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供、销产业化经营格局,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乡愁文化打造和功能食品开发等举措,同时依托文旅产业融合,通过延伸菱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南湖菱的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南湖菱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