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琬青(1878-1959),又名钱王琬,原籍绍兴,婚后入籍嘉兴,是近代女教育家。王琬青自幼受舅父姚定生以及秋瑾等人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定居嘉兴后,目睹旧式家庭中妇女因缺乏教育而身心受困,她萌生了创办女子学堂的想法。
1905年,王琬青变卖嫁妆首饰,在当时嘉兴的道前街贞节祠堂开设两个班,招收城乡7至14岁的女童,这便是“道前街女子小学堂”(嘉兴市实验小学前身)。她四处奔波,诚邀各方有识之士参加教学工作,自己也站上讲台教授修身课。办学经年,学堂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城内居民纷纷把女儿送入学校。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校舍已难以容纳。王琬青再次变卖首饰,并通过民间集资,购买隔壁永年庵旧居扩建校舍,增设班级,还附设幼儿班。
1907年,清廷出台《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从官方角度承认了民间早已存在的女校。王琬青随即与嘉兴官署协商,调拨嘉兴、秀水二邑的部分税款,作为学校经费,缓解了办学资金压力,学校也更名为“嘉秀公立女子学校”。1923年,王琬青被选为嘉兴平民教育筹备会委员。1926年,她辞去校长职务,前往北京。在北京期间,她曾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演讲,谈女子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她个人办学的艰苦历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琬青与丈夫立刻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登上演讲台发表抗日演说,还组织人手集中在家中缝制丝绵背心,支援抗日前线。
1949年,王琬青定居南京。抗美援朝时,她心系国家,亲自精心缝制一些小挂包,并附上自己写的诗,送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王琬青为嘉兴的女子教育开辟先河,打破了男性独享学校教育的特权,为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