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浜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焦山门村和江南村交界处,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遗址。1996年,南河浜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2006年5月,南河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考古发现
1996年,在建设沪杭高速公路时,发现南河浜遗址,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崧泽、良渚墓葬96座,灰坑23个,房屋7座,崧泽文化祭台1座。同时,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类文物700余件,尤其是在崧泽文化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这是继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发掘之后关于崧泽文化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南河浜遗址分布面积较广,呈东西走向,由几块高地组成,现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南河浜南面的陶墩遗址现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对周围水田高约6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3200平方米。陶墩遗址与南河浜遗址应是一个整体。两处遗址总面积约75000平方米,集中在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50米的区域内。
二、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的代表
南河浜遗址包含了从崧泽文化早期到晚期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为认识崧泽文化的发展演变期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后人研究崧泽文化提供了一把有意义的时间标尺。
南河浜遗址发掘所见遗存,分为两期五段,早期一段与马家浜文化紧接,晚期二段处于良渚文化出现的前夜,这五段经历了崧泽文化自始至终的整个时期,是一个完整的崧泽文化分期编年的序列,又下接良渚文化。因此,南河浜遗址遗存的分期,就为探讨崧泽文化的文化分期树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标尺。
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的代表,一直过渡到了良渚文化。其他与崧泽文化同时的诸文化,在其分布地区内都没有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
三、南河浜历史文化村落
为真实展现南河浜“江南文明之源”的场景 ,展现南河浜“一个活着的6000年的古村落”,近年来,政府专门投资建设南河浜历史文化村落。文化村落分“江南之源、文明曙光、云上之光、幸福之路”等四个特色场景,串联起一条跨越6000年的时光轴线,展现远古文明之光。
在遗址中心区域,“时光年轮道”、“火种桥”、“崧泽文化祭台”、“先民住房”、“先民狩猎、生活场景塑像”,以及大面积的高粱植物,处处散发出浓浓的远古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狩猎气息。
按原样复制的“崧泽文化祭台”为长方形覆斗状结构,顶面东西宽10米,南北长10.5米;底部东西宽12.5米,南北长13米;垂直高度约1米。祭台是先民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祭台一侧,搭建有先民的“栏杆式”巢居木屋,架空、畅通、简陋。雕制先民“持器狩猎”、“磨制石斧”、“捏制陶器”、“钻木取火”、“起烘做饭”、“肩扛猎物”等场景。
在南河浜文化展示馆里,展陈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复制品,及众多图片文字资料,详实反映了崧泽文化起源和兴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