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金陵 筑梦名校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嘉兴南湖实验中学八年级南京研学之行

发布日期:2024-04-30 10:58 信息来源:区教育体育局

【前言】

说起南京,你的印象是什么?是刘禹锡笔下“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苍凉慨叹,是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唯美朦胧,还是谢朓《入朝曲》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辉煌雄华?南京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也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南京是有着辉煌文化积淀的古都,也是近代屈辱史中无法绕开的城市。

为掀开南京绚丽又沉重的面纱,丰富学生生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嘉兴南湖实验中学八年级前往南京研学,在孙越校长和吴艳副校长的带领下,在相关老师和部分家长的陪同下,学生分两批乘坐高铁前往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研学,同学们先后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秦淮河畔、中山陵、南京大学参观,感受多面的南京城。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到达南京后,首先到达的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脚下的这块土地,正是南京30多万无辜亡灵的丛葬地。刚到场馆外,全体师生就已经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矗立的雕像震撼: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失去双亲的孩子,呼唤死亡孙儿的老人、吮吸死去母亲奶水的婴儿,这些令人心碎的雕像让原本活跃的队伍霎时间安静了下来,每一位同学的心情都变得非常压抑和沉重。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神情肃穆走进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藏品、一段段影像,万人坑内遗骨,在冷色的灯光照射下愈加醒目,这些证据用无法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的恐怖暴行。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大屠杀时期的南京城中,耳畔似乎都能听到1937年南京城发出的那无数声哀嚎和呜咽。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历史过去的苦难将招致未来的灾祸!

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学们来到和平广场,有些同学将准备的花束献给了遇难同胞,愿我三十多万苦难同胞们的灵魂得到安息。随后,各班在标志碑下进行了合影,之后安静离开,前往下一处研学场地。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研学活动的第二站是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作为《南京条约》主要议约地,成为近代中国割让香港、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导游老师以“从屈辱到自强”为主题进行讲解,介绍了“千年变局 国门识破”“百年耻辱 城下之盟”“百年枷锁 民族劫难”“百年抗争 救亡图强”“百年梦圆 香港回归”五个部分,展示了《南京条约》谈判、议约、订立的历史史实,揭示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带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反帝废约的伟大斗争,同学们认真地听讲和记录,坚定了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的崇高信念。

【秦淮河畔】

“十里秦淮,朱雀桥边,乌衣巷口,人在画中行。”秦淮河畔是研学队伍第一天的最后一站,这里有庄重典雅的夫子庙, 夫子庙内有大成殿、江南贡院、乌衣巷等历史建筑,参观江南贡院,感受中国历史科举考试之最。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便是对乌衣巷旧时最真实的写照。秦淮河畔人山人海,行人如织,热闹非常,街道和河岸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招揽生意,同学们在这里尽情游览并享用晚餐,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活动,一路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尽显南中学子风采。

【中山陵】

研学的第二天,同学们一大早就起床,来到中山陵,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这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南中学子在此处进行了合影留念。

走过长长的墓道,迎面便是陵门。在南面正门的上方,刻有“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在中山陵,四个班的同学们跟随导游老师,听取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生平介绍,知道了孙中山先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的奉献,在随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几个班的同学们朝着祭堂发起冲锋,在努力登完八组台阶后顺利登顶,远处眺望,南京城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之后,同学们便在祭堂内瞻仰了汉白玉坐像和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卧像,缅怀民族革命的伟大先驱。

【南京大学】

之后,南中学习前往出发研学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同学们听着导游老师的介绍,参观了的校史博物馆。我们在这里穿越时空的长廊,回望这所名校的风云历程。从朴实的文献到珍稀的史料,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时光的注脚,讲述着南大人在各个时代的风华篇章,南中学子还在南京大学的图书馆前,穿上博士服,化身一位位“小博士”,留下了一张有趣又珍贵的合影。

【小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本次南京红色研学之行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革命历史,更真切地感受到百年屈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南京风华古韵。通过两天的研学,也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团队配合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天下为己任,担起时代责任,争做强国新青年!

(撰稿人:唐哲佳 终审:孙越)

20240422南京研学2.jpg


20240422南京研学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