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三力齐发”守护未成年人碧水蓝天

发布日期:2024-05-20 10:35 信息来源:办公室

2021年以来,南湖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调动力量,整合各类资源,紧密结合环保工作实际,着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未成年人成长大环境。

一是打好“治水持久战”。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为核心,探索平原河网全域水生态修复新模式,“秀水泱泱、韵味江南”美丽南湖新图景逐步显现。2021至2023年,市控以上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连续三年稳定在100%。南湖入选全省第一批“五水共治”实践窗口、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等,探索形成了水生态修复系列创新亮点。今年4月,南湖区顺利通过省级评估,成为首批六个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区之一。

二是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颗粒物和臭氧双减双控为目标,开展工业企业、工地扬尘、交通移动等污染源协同减排工作,PM2.5等主要指标稳步改善,成功创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今年,南湖区在全省率先试点,针对重点污染企业和信访频发企业,建立“清新企业”评价导则,推进重点企业全流程提升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

三是打好“清废攻坚战”。全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工业固废全过程规范管理,2021年以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实现两连降。全区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全覆盖,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废全链条式追溯,安全处置率维持100%。

二、强化全方位环境守护监管,营造校园周边良好环境。

一是“靶向治疗”守护学生。高度重视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群众信访,强化沟通,及时处置。去年12月以来,累计收到反映清华附中嘉兴学校高中部存在异味信访举报27件。接访后,区生态环境分局第一时间联动嘉兴市生态环境分局、秀洲、经开,建立跨区域信访联动机制,督促异味来源单位严格落实整改提升,减少异味污染。通过面对面座谈交流,及时向家长、教师代表通报异味排查和调查处置相关情况,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

二是“静音行动”守护课堂。2021年以来,深入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建立噪声防治管理体系,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学校这样的静音敏感区域,加大对产生噪声污染活动的管理力度,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中高考期间,联合多部门开展静音护考专项行动,采取交通管制、施工暂停、社会倡议和媒体宣传等措施,为考生创造安静的环境。

三是“无废学校”守护校园。区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区教育局组织开展“无废学校”建设,要求学校食堂设置专用烟道或安装使用油烟净化装置,实验室废物、危化品等,统一纳入小微收运体系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推动校园在整体环境、污染防治及固体废物管理等方面提升优化,营造清洁、文明、安全的校园。2021年以来,已累计建成“无废学校”52家,其中嘉兴市第一幼儿园南湖新区园入选省首批百优“无废城市细胞”。

三、强化生态环境宣教,提升未成年人生态环保意识。

一是全面落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在深入开展环保科普的基础上推动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单位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联动学校,广泛开展学生群体公众探访活动。同时,联动嘉兴水务每月在南湖声音”起航号发布南湖区饮用水水质报告,保障青少年的饮用水知情权。每年针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印发校园倡议书,宣传南湖区生态环境状况,传播绿色环保理念,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宣传者和传播者。

二是深入开展环保进校园系列宣传。以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寻秘自然“定向越野探索活动”、“环保小卫士”评选、“生态美丽南湖·我见证”主题摄影、绘画和征文比赛、生态探访等活动,丰富青少年校园生态文化,激发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热情,发挥“小手拉大手”带动作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三是深化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推动区教育局以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为契机,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特色,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学校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能力,不断增强师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截至目前,南湖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26所、市级20所、区级19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