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19 15:35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陈伟峰代表:

您在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南湖区范围内福寿螺防治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巨大惊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环境整洁。福寿螺还是人畜共患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该寄生虫可引起人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人们在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

2023年,区农水局联合区生态创建办、区生态环保分局、区住建局和各乡镇街道,成立南湖区灭螺(福寿螺)专项行动小组。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灭螺行动的通知,出动人力600余人次,出动船只近200艘次,除去螺、卵上千堆,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份。

为切实控制福寿螺的迅速蔓延进一步保护水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形成福寿螺清理整治长效机制,拟在2024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全区灭螺(福寿螺)专项行动的通知》,集中5个月的活动时间,通过宣传培训、综合防治、集中处置等举措,对本区所有水域内存在的福寿螺(卵)进行科学清理。

一是开展防控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广播、村宣传栏、横幅、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介,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福寿螺对生态环境、生物安全等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的紧迫性,增强公众对福寿螺问题的认识,营造全社会灭螺氛围,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

二是组织集中培训。印制福寿螺防控防治有关资料,组织河道管理、保洁人员和农业种植户收看灭螺宣传片,提升相关人员的防治技能。根据福寿螺生物习性和生长规律(每年的5-9月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遵循“防除并举,综合防治”的策略,针对不同发生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治。

三是出台技术指南。制定福寿螺综合治理技术指南,指导群众和河道保洁员如何科学有效开展物理灭螺并集中处理,指导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如何采用农业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灭螺,规范农药使用。

四是开展志愿活动。积极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一次志愿活动,在南湖为核心的9条河道及相关水域(海盐塘、平湖塘、长纤塘等)福寿螺生长密集区开展集中灭螺,将岸边、植物上的卵块击落进水里、用钝器敲碎螺及卵块或手工捡拾并进行集中填埋。

五是发放清除工具。落实专门资金采购物资,改造专用除螺卵工具,包括橡皮艇、桨板、手套、长柄网兜、小铲子等,发放到相关镇村并现场指导工具使用方法,提高清除效率。

六是形成长效机制。福寿螺的防控是项长期系统工程。按照属地管理和长效管理的原则,各部门各主体要加强统筹协调,采取联合防控行动。

1.纳入河长制管理: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河长制”机制作用,将福寿螺清理纳入日常正常河道保洁和考核范围。未发生区域要加强检疫监控和河道拦截,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水关,采取设置拦截网等措施,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区域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2.日常化河道保洁:河道、湖塘或景观湿地的福寿螺卵块主要集中在垂直型石驳护坡与桥墩表面,以及挺水型水生植物叶茎表面,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杂物和藻类,可减少福寿螺的栖息地,防止卵块和成螺、幼螺随水草漂移传播。做到河道河坎两侧福寿螺卵块至少每天一清除。保洁人员可根据福寿螺生长习性,在岸边插竹片、木条,引诱福寿螺上爬产卵,每天清晨进行摘卵。

3.常态化增殖放流:农业部门要加强防除技术的指导和服务,积极做好农田、池塘等区域的防控工作。在自然水域,每年定期增殖放流福寿螺的天敌,如草鱼、青鱼、鲤鱼、中华鳖等吃食小螺,减少大螺数量,进而减少繁殖量,区域内禁止垂钓、捕鱼;水田可结合稻鱼等生态模式防治。  

4.探索数字化巡查:使用无人机和数字监控技术进行水域的定期巡查,实时监测福寿螺的分布和密度。

5.建立部门会商制度:建立由生态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和镇街主体组成的会商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评估防治效果并调整策略,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南湖区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

  

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2024年6月3日

 

 (联系人:邹春晖,联系电话:82838434

对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7号建议的答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