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2550428/2024-187963 公开分类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区科协) 发布日期 2024-06-20
文  号 主题词

南湖区科技局(科协)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6-20 11:17 信息来源:区科技局(区科协) 浏览次数:

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工作计划

2023年以来,区科技局紧紧围绕“两大主平台”建设及“315”体系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链条、构建创新生态、打造科创品牌,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攀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3%以上;创新指数进入全省八强,入列全国创新百强区;获评全省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省、市创改开和315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蝉联五星;科创金融改革典型做法列入省级创新深化试点。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壮大主体,加快创新型企业梯次发展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微成长”“小升高”“规转高”和“高培强”,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科创企业,构建“全链条”科创企业培育机制,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创新主体矩阵。持续开展走访企业,推进高企预诊断申报,挖掘小微科技型企业。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95家(全市第二)、累计128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家(全市第四)、累计468家(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高达75%);新认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占全市新认定数(12家)一半以上,省科技领军企业新认定2家(加西贝拉、斯达),占全市新认定数的三分之二。累计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占全市1/4。

(二)高点定位,推进创新载体深度发展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协助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哑铃型”校地企合作模式的新成果南湖复旦联合创新研究院成立。建立科创载体“一院一表”差异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区科创载体建设,推进载体在人才引进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截至目前,柔电院国重项目、南湖研究院等科创载体已开工建设,南湖交通院项目已完成规划编制。南湖实验室成立嘉兴南湖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将极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及研发中心新增数列全市第一,全区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中心14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研发中心19家。

(三)聚力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以各级各类项目为抓手,深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强化项目带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申报,支持鼓励各创新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申报市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截至目前已征集推荐省“双尖双领”项目需求31项;省级重点研发“尖兵”“领雁”攻关计划立项6项(尖兵计划项目2项、领雁计划项目3项,科技合作项目1项),立项数全市第一。市重点研发项目立项8项。今年6月,南湖实验室与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发现了“有形”生物钟,具有里程碑意义。上大嘉兴研究院成果转化项目浙江凤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工厂项目目前已开始生产,南湖实验室张学敏院士团队的肿瘤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项目、南湖交科院“陆+空”血液运输项目也相继落地。

(四)开放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合作空间,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做好南湖区“揭榜挂帅”项目对接服务工作,征集攻关计划企业技术需求,极力促成合作,实现科研与市场无缝对接。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冯雪当选美国工程科学学会会士,获得2024年度泰德·彼莱奇科应用力学奖,连续获得两项重量级荣誉,均是首位获得殊荣的国内学者。截至目前,技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企业关键技术榜单挂榜累计56个,总榜额4197万元;累计揭榜32个,总金额1693万元。开展科创南湖·数字经济产业百人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路演活动,举办院企、银企系列对接活动13场,累计路演项目34个,实现院企签约项目3个,其中南湖研究院智慧农业项目与大禾种业签约,落地凤桥镇。“国万”入选1人,全市并列第二;科技条线国家“引才计划”入选建议人选5人,全市第一;“省万”拟入选1人;省“引才计划”进入实地核查2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各1项,科技奖指数全市第二。

(五)优化生态,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出台《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意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国家“万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1人,全市并列第二。国家“引才计划”入选建议人选1人。省“万人计划”拟申报20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经市级审核上报省厅7个。省海外工程师市级审核通过提交省厅20人。打造“科融保”平台,依托南湖基金小镇等优质丰富金融资源,加强科创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目前已组建总规模10亿的南湖科创基金,首期2亿元人民币,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通过基金招引科创项目落地。平台获评2023年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浙江省第四批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典型案例、2022年嘉兴市第三季度优秀营商十佳案例等荣誉,同时,南湖区揭榜“以情景应用为基础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模式”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2023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区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持续开展科研“揭榜挂帅”,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金融等工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塑造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3%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0%以上;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机构设置率分别达到95%、90%以上;技术交易额达到40亿元以上。

(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1.完善科技工作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统筹协调全区科技创新工作,落实会商机制,提升协调解决全区科技创新领域、产业体系建设领域关键问题的力度和效能。

2.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围绕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试点实施单位的“校地融合发展构建区域创新生态链条”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工作。健全科创载体“一院一表”差异化评价体系,推进载体在人才引进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力争全市“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居全市前列。

3.打造科技干部队伍。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加强党建引领、强化战略支撑、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重大专项、激发人才潜能、赋能产业发展、服务创新主体等方面内容,扎实推进科创赋能行动,推动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实现党建引领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二)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聚焦创新政策落实,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抓好政策、空间、平台等关键要素保障,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完成科技奖励资金兑现工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共融共生生态,加快大孵化集群建设步伐,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助力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细化完善“科融保”科技金融数字化应用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增加数据模型等内容,形成科融保适用场景的经验。着力完善科技保险保障机制,围绕保险保障“空白地带”,开发科技型企业专属保险产品,推动科技保险、科创基金投入使用。

2.注重成果转化落地,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建立“名家到嘉”协作机制,促进上海/杭州50名专家与辖区相关企业高效合作,共同开展研发攻关。围绕南湖区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关键技术难题和成果转化清单50项以上,组织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揭榜20项以上,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科技招商和院企产学研合作,每月开展相关路演活动不少于1场,争取举办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基金委专家浙江行活动,举办南湖区科技创新大会。力争落地科技项目10个,科技成果转化50项。

3.强化市场主体倍增,扎实培育创新主体。打造梯度结构合理的企业培育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科技型企业认定的申报程序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宣传,对经过筛选列入后备库的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辅导。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全年力争新增高企7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新增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力争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5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

(三)实施科创平台能级跃升工程

1.推进科技创新带提质增效。推进亚太路科技创新带建设,抓好科创载体、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开展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和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积极发挥嘉兴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作用。

2.推进南湖高新区提质增效。依托全市国家高新区建设,提升高新区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和配置能力。坚持“又高又新”发展定位,全面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突出亩均R&D经费支出、亩均税收“双亩均”指标,切实提升高新区整体发展水平。

3.推动研发平台载体提质增效。助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争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投用柔电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柔性电子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策源地;高标准推进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基地);推进南湖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快引进立体交通行业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综合立体交通产业链的种子企业。

(四)全面落实人才创新强区工程

1.实行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正式开展市级创新类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赋予用人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2024年申报“星耀南湖”创新团队和创新个人经费包干项目不少于5项。

2.运作科创项目培育基金。组建南湖科创基金,面向南湖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等五大领域,主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通过基金招引科技人才项目落地,促进高端人才引进,2024年投资科技人才项目不少于5个。

3.建设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依托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组建技术经纪人队伍,重点针对揭榜挂帅、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发布的科研成果、需求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和对接工作。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开展专家座谈、学员经验交流、行业信息分享、参与实地走访等活动,提升技术经纪人专业技能。

(五)打造南湖科创品牌提升工程

1.深入探索科技招商新模式。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编制增值化创新创业服务清单,为初创企业和青年创客铺路搭桥。扩大“南湖院企合作联盟”成员规模,创新院企、银企对接方式,打造南湖科创路演品牌。按照“双周发布+月度专场”的方式,构建常态科创路演机制。积极探索“项目路演—产业对接—应用落地”的成果转化路径,建立科创项目路演清单,持续跟踪对接落实,每月定期更新对接动态,积极主动靠前服务,全力保障好服务好项目落地。

2.推进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按实运作南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链条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加强对科技成果、需求主体精准画像。通过组建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成果转化专业队伍、壮大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培育集聚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高水平孵化载体,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成果转化首发地。

3.推动双创平台建设提升。通过不定期、关键时间节点深入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业务辅导的形式,强化对双创平台、创业企业和团队的服务保障,提升建设质量,提高国家、省级平台的创建成功率,不断培育壮大双创载体,培育孵化双创项目,助推我区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