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慕陶(1918—1940),浙江嘉兴人,因家境贫寒,幼年即在估衣店当学徒。1934年11月,前往上海谋生。1938年春,在进步人士的指引下,加入了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以店职员为主体的进步职工团体“益友社”,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中国的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是年6月,朱慕陶被党组织调往苏州、常熟、太湖地区工作。
当时,共产党为了开辟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一支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同年7月间,“江抗”挺进苏南东路,抵达梅村,此后,“江抗”部分队伍便活动在阳澄湖地区。10月初,“江抗”由于与国民党顽固派摩擦不断,奉命西撤,但包括朱慕陶在内的36位指战员因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受伤而行动不便,难以撤离,上级党组织便在阳澄湖畔临时组建了一所新四军后方医院,安置伤病员在那里治疗养伤,京剧《沙家浜》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之后,上级将10余名已恢复健康的伤员战士编成一个班,新组建“江抗东路司令部特务连”,成立了党支部,朱慕陶任政治指导员。新组建的“江抗”转战、活跃于吴县、常熟、昆山三县交界的消泾、横泾、东唐一带,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新“江抗”在路经江苏太仓县境时,与地方抗日武装——江苏省保安第四团(简称“省保四团”)联系并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互助合作协议。朱慕陶任省保四团政训员,党内任支部书记。他针对省保四团纪律松弛、素质差、军民关系紧张等突出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整顿军纪,强化军事训练,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1939年12月初,朱慕陶等人成功说服省保四团三营副营长郭曦成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并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中旬,省保四团遭日军多次袭击,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各连自动解散。在朱慕陶的组织下,部分坚决要求抗日的士兵另组新营,并挖起埋在地下的200多支枪武装了部队,组成了一支抗日的新生力量。
1940年7月,党组织调朱慕陶去主力部队任指导员,在一次在抗击国民党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于江阴顾山地区,年仅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