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廉印|桃花源里觅家风

发布日期:2025-04-01 11:01 信息来源:区纪委区监委


廉迹速写

三世桃花陌上开,百丈蓝图落星海。春日气息浓重,在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成片的桃林里,一棵棵桃树已经萌发出花骨朵儿。随着一年一度桃花节的临近,村里的人气明显旺了起来。来到凤桥镇三星村,三星家风馆是各地访客必到的一个打卡点。


三星家风馆是南湖区最大的村级家风馆,建成于2017年9月,占地近200平方米,2023年又进行了改造提升,由“桃源家风馆”和“清风廉韵馆”两个主题场馆组成,成为“共富南湖红廉线”中的重要展陈点,还是浙江省青少年廉洁画创作基地。


在这里,不仅展陈了张廷济、郭照、朱采、陈仲权等凤桥镇古今名仕的清廉家风故事,也展示有新时期村民的“传孝恩”故事和“新风尚”活动,还列出了凤桥镇“凤清扬”廉洁文化品牌和三星村“三心有廉 五事五清”基层治理模式的丰富内涵,并把当地陶笛、菱画、竹刻、葫芦烙画等与清廉因素结合的非遗作品进行了展示。


今篇演绎

“欢迎大家来到‘水蜜桃之乡’凤桥镇三星村,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三星家风馆,大家可以看到门楼两旁的对联‘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这是我们凤桥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的书法墨迹……”未入其馆,讲解员就从一副对联扯开了话匣子。


总有好奇者喜欢探究一番,一番探讨和科普也就开始了。“这上联出自《礼记·曲礼》,原句是‘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意思是君子待人恭敬并克制自己,以谦让的态度来表明礼节。下联出自《周礼》,意思要营造和乐安宁的社会氛围。清朝嘉道年间,新篁大中桥重建,该桥石栏上也刻了张廷济所写的‘康乐和亲安平’六字,表明了张廷济对良好乡风营造的期许,该桥至今仍然存在。”在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一场清风廉旅就此展开。


凤桥镇人杰地灵,历史上出了诸多地方名士,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印迹。书画寄情背后,也有不少有趣的清廉家风故事,在三星家风馆内被人屡屡提起。

比如,张廷济曾写过一副对联“使卖字钱,吃种田饭”,意思是说,花卖掉自己字画的钱,吃自己种田的米饭,靠自己自力更生,才心安理得。这充分体现了张廷济特有的文人风骨和清正做派。在家风教育上,张廷济常给在外儿孙写“平安信”,教育孩子们要做诗文、写小楷,有好的学风,端正做人。

再如,凤桥的郭氏家族,其中的典型代表清代知名书画家郭照,就流传着他自刻家风砚台的故事。郭照书画好,也经常喜欢在自己的砚台上刻铭文。一方竹节砚,他就刻“持此节,不可折,报国文章毋勦说。”一方白砚,他就刻“清白在端,扪心惟丹。藏书细看,要做他年之好官。”一方端砚,他则爱刻“端方之士如斯石,黑赤不能坏其白。”以此,警勉自己,寄语后人。


当地历史名人的清廉家风故事,也影响着地方上的家风教育氛围。三星村现存有两本族谱,分别是高氏家谱和卢氏家谱。这两大家族,也是远近有名的家教优良、家风醇厚的人家。高氏原本是从温州迁徙过来的,后定居在三星村。清正做人、孝敬长辈是高家人恪守的家训。目前,高家的当家人是高万林,他们一家的孝道孝行一直被周边人称颂。卢氏是从河南迁过来的,卢家以经商为主,他们重视宽厚待人、诚信有礼,经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也教育子孙要行正派事、做正派人。


新时代涵养好家风好民风,也需要依托各种平台和活动的助力。当前,通过三星家风馆、文创长廊等平台,当地正常态化开展扶志教育、廉洁教育、敬老爱幼等活动,让家训“立”起来、优秀文化“活”起来、村民精神“富”起来,村里也涌现了一批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培育着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吹拂着崇德向善的家风社风。


57岁的金玉芳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她和80岁的婆婆徐小宝在当地是有口皆碑的一对好婆媳。谁家孩子找对象、谁家孩子生病,她们总是热心帮助。金玉芳还经营着一家装修材料店,并兼顾着家里桃园的打理。金玉芳觉得,“忙是忙点,但婆婆说了正派做事、热心做人,是给孩子们树一个好榜样!”退休多年,69岁的老村长陈志水一直在走村入户做着“老娘舅”,不厌其烦地为村里人做着调解工作。每次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家,他也总不忘叮嘱几句,“做事要凭良心,待人要讲爱心,遇难要树恒心。”


记者感言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家风,校正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古人认为,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广搭平台,充分挖掘和传播地方名人贤士的治家处世之道,让今人更好明了做人之本、治家之规、为官之道,并落实到每个普通的日常中去。这正是三星家风馆存在的意义所在。


好的家风铭记脑海,规矩就会常怀于心。当前,基层需要多一些党员群众学习优秀家风家训、培育廉洁奉公作风、培养勤俭持家品质的好去处。有了优秀传统家风的滋养,才能进一步推动好的党风政风、引领社会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