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主题,呼吁社会完善孤独症服务体系。
浙江省积极响应这一倡议,2025年将0-6岁儿童孤独症免费筛查纳入十大民生工程,为全省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筛查服务。这一政策旨在通过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降低孤独症对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构建“筛查-诊断-干预-康复”全链条服务网络。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为孤独症或自闭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是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神经发育性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20多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
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回避目光接触,缺乏与他人互动能力,难以建立情感联系;表现为社交情感互动缺陷(如不恰当社交方式、缺乏共同注意)、非语言行为缺陷(如眼神短暂或缺失)、难以维持人际关系;在家庭、幼儿园等场景中均呈现持续性社交缺陷,对他人呼唤无反应。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可能出现重复语句、人称代词混淆等现象;语言表达简单刻板,部分儿童会机械重复广告词或天气预报等内容;约1/3患儿可能出现语言功能完全丧失。
3.兴趣狭窄与刻板行为:对非玩具类物品(如车轮、电器开关)表现出异常兴趣,行为模式重复(如反复搭积木);坚持固定活动流程,若被打断易引发焦虑或抗拒;可能出现强迫性排列物品或仪式化动作。
为什么要早期筛查
1.大脑发育可塑性: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关键阶段,早期干预可显著提升语言、社交能力。
2.改善预后:目前孤独症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以早期家庭干预为主,早期治疗能减少继发性行为问题(如攻击、自伤),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避免延误:约50%患儿在1-2岁已出现症状,延迟诊断可能错过黄金干预期。
筛查时间
结合浙江省0-6岁儿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3、6、8月龄、1岁、1岁半、2岁、2岁半、3、4、5、6岁时分别进行。
初筛流程
结合浙江省0-3岁婴幼儿发育监测和筛查项目,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为婴幼儿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每年在其关键月龄(如8、18、30月龄等)运用丹佛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DST)或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SQ)或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DST)等标准化发育筛查量表进行一次标准化筛查。
在18或24或30月龄运用改良版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R,适用于筛查16~30月龄的婴幼儿)或修订版孤独症评定量表(M-CHAT),为0-6岁儿童提供孤独症初筛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孤独症初筛异常的儿童,及时进行家庭养育指导,填写转诊单,指导家长尽快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复筛,ASD高风险婴幼儿直接转诊至评估及诊断机构。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