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255017X/2025-185908 | 公开分类 | |
发布单位 | 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发布日期 | 2025-04-16 |
文 号 | 主题词 |
2025年,南湖区将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牵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提质工程,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运营,有效激活乡村美丽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力争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0%,和美乡村覆盖率达70%。
一、固本强农,推动农业生产向新而行
1.坚持增产减损两手抓。联动推进耕地功能恢复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建后管护机制,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2万亩,力争“多田套合率”100%。深化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完成水稻类脑智能育繁种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作业,加快省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点项目建设,提升育秧中心生产能力,力争实现水稻机插秧率50%。加强水稻二化螟等病虫害防治,完善极端气候应急预案,提升防病抗灾能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25万亩和2亿斤左右。
2.坚持数量质量双提升。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推广轮作套种等“万元千斤”模式,发展设施蔬菜、“林下经济”,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在17.4万亩以上。推广水蛭、蜗牛、小龙虾等特种水产养殖,扩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支持湘家荡等大水面外荡养殖,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2万吨。有序推进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提升、屠宰企业提档升级,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稳定能繁母猪存栏,力争全年完成生猪出栏6.5万头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初级农产品质量抽检和合格证制度,严把“产地准出”关,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2家,新增绿色食品3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3.坚持绿色高效双促进。深化肥药两制改革,结合第三次土壤普查成果,推进重点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主推配方肥6770吨,新建低碳农场3家。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农业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秸秆回收+粮食烘干”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5%。实施美丽田园行动,推广农田退水“零直排”面积5000亩,新建生态沟渠系统1条。深化农业“双强”,加快重点产业“机器换人”,支持农业主体数字化改造,申报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4家、未来农场1家。
二、提质增效,推动特色产业聚链成势
4.拼出“招”的火热度。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持续深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特色农业强镇等扩容提质,腾出产业发展空间。坚持“项目为王”,加强精准招商、以商引商,优化招引落全流程服务,创新灵活合作模式,全年招引亿元以上农业项目5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力争引进一批有引领力、有支撑力、有显示度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快推进白玉蜗牛现代化产业园、蛭富生态水蛭养殖项目(二期)、小英斋食品等建设,年屠宰加工生猪70万头建设项目力争建成投产。
5.提升“特”的显示度。实施“土特产富”行动,加快稻米、凤桥水蜜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试点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水蜜桃和蜗牛省级“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实施水蜜桃设施示范推广提升工程,加快水蜜桃基础设施提升园、农创园、数智园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抓好葡萄、水蜜桃等新品种引育和储备,加快品种更替和产业调整,有序推进凤桥水蜜桃、新丰生姜地方标准建设。做强乡村“土特产”品牌,实施水蜜桃品牌提升工程,支持精品化、高端化定制产品开发,鼓励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全年组织参加展示展销、赛事评比等活动15场次以上。
6.延伸“链”的纵深度。推动现代农业补链延链强链,延伸种子种苗、农机装备、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文旅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做好“接二连三”产业融合文章。传承发展农业历史经典产业,挖掘特色小吃,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妈妈的味道”“尺糕娘”“桃系列”等特色品牌,发展“农业+”经济。推动稻渔全产业链提质扩面,提升优质稻米生产能力,构建“南湖好米”品牌生态圈。同时,依托本地粽子加工优势,加强糯米品种选育,推广订单化种植模式,实现粽业用米本地化。
三、区域联动,推动和美乡村组团连片
7.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微改造,建设全域秀美村2个。深入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提升农村道路9个村21公里。坚持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重点支持三星村打造城乡融合示范窗口,探索“大三星”发展模式,高质量打造“十里桃花”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成省级未来乡村1个、市级未来乡村2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点村1个。
8.提升乡村运营能力。实施和美乡村运营专项行动,坚持区域抱团、错位发展,加快提升和美乡村运营水平,探索乡村运营发展新途径,培育乡村运营重点村3个、乡村运营师团队3个,乡村运营示范村年客流量增长20%以上。发挥乡村运营示范村带动作用,推动业态互补联动,合作开发特色研学、实践体验、培训等课程,鼓励跨村、跨镇、跨产业串联开发乡村游玩组团,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推动美丽经济高效转化,培育研学、露营、乡村文艺等多元业态,大力发展“村BA”、音乐节等赛事经济、节日经济,举办“村晚”“村歌”“村跑”等群众文体活动200场次以上。
四、深化改革,推动强村富民同频共振
9.完善农村资源盘活利用机制。进一步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推广运用“嘉田智管”系统应用,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备案。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路径,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使用,激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快闲置农房盘活,鼓励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激活乡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特色民宿、共富公寓等“房东经济”,全年新增盘活闲置农房240宗以上。积极稳妥化解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农民建房等矛盾纠纷。
10.探索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机制。加强村域、镇域联动发展,鼓励强村带弱村方式发展“联建经济”模式,发展仓储物流、特色种养、民宿旅游等产业,同步谋划新一轮“飞地抱团”项目,重点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扶持项目4个。引导村集体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通过拆旧建新、局部拆建、完善设施等方式推进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楼宇经济,支持新丰镇“生姜众创园”项目建设。规范农村“三资”监管,持续推进“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稳步实施村集体存量债务化解,推动强村公司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11.健全强村富民联农带富机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培育,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探索农民收入多次分配制度和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新增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建立低收入群体全方位保障体系,加强低收入农户动态监测,落实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和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两个全覆盖,深化“政策帮扶”“产业扶持”精准衔接,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以上。
五、强化支撑,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2.强化人才支撑。完善青年入乡招引机制,健全“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0个,支持“浙农英才”工作站建设,探索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集聚发展。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探索“学用贯通”职业培训体系,深化“农民职业培训+技能等级认定”一体化培育模式,全年培训乡村人才4000人次以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13.强化政策支撑。贯彻落实省市“8+4”政策体系,在《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用好用足政策红利,支持农业主体做大做强,计划安排区级财政预算资金9800万元。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完善省级险种、地方特色险种、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简化查勘、定损、理赔流程,引导农户、农业主体自愿参保,提高覆盖面。
14.强化要素支撑。探索财政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财政资金。统筹“两重”“两新”资金保障,支持农业领域设施设备报废更新和建设提升。推进低效闲置土地、腾退地块盘活利用,规范提升农业标准地建设,新认定农业标准地2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