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我们的节日·清明”期间了解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南湖区新丰镇中学分别于3月25日—4月1日期间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做青团·承非遗”食育劳动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依托学校特色“丰劳”课程体系,以“非遗传承”和“家校共育”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特邀新丰镇非遗糕点技艺传承人姜利燕女士现场指导,并邀请家长代表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节气文化、体验劳动价值。
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进校园。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新丰镇非遗糕点传承人姜利燕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传统清明团子的制作工艺。从艾草汁的熬制、糯米粉的揉搓,到豆沙馅的包裹、团子造型的捏制,姜老师细致讲解了每一步的技艺要领。她强调:“清明团子不仅是节气美食,更承载着江南水乡的农耕记忆和慎终追远的家国情怀。”
在姜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尝试了“揉、捏、包、蒸”的全过程。参与活动的李同学感慨:“原来一颗小小的青团背后,藏着这么多学问!非遗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家校共育:劳动中的亲情互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20余位家长代表走进校园,与孩子共同参与劳动。家长们化身“助教”,协助学生处理食材、指导操作细节。家长王女士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亲子距离,更让我们感受到学校‘丰劳’课程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劳动课上,家长与孩子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调配艾草面团,有的专注设计团子花纹。教室里欢声笑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与亲情的温暖。
课程实践:“丰劳”赋能成长。作为学校“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丰劳”课程始终倡导“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本次清明团子制作活动,由劳动教研组全程策划,将非遗文化、节气知识与劳动技能深度融合。
劳动老师朱小洪介绍:“本次课程设计注重‘知行合一’。学生需提前查阅清明习俗资料,再通过实践深化理解。劳动不仅是动手,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亲手制作的青团送给老师、家长和校园工作者,用劳动成果传递感恩之情。
践行理念:让劳动教育扎根生活。学校德育处也表示:“‘丰劳’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新时代少年。今天的活动既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丰才裕德’办学理念的践行。希望同学们在劳动中感悟生命、在协作中收获成长,让勤劳与创新的种子扎根心田。”
本次活动以清明节气为契机,通过“非遗+劳动+家校”的创新模式,生动诠释了学校“丰劳”课程“贴近生活、链接文化、赋能成长”的核心理念。未来,新丰镇中学将继续挖掘传统节日与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撰写:袁志芳 终审:张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