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发展,话民生,广大政协委员精准选题、深入调研,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所思所悟、真知灼见~~
一
优化创新生态
加快南湖区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委员、民建南湖区基层委四支部副主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督管理科 鲁敏芳
近年来,南湖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63家增加至2023年的492家,增长6.8倍,但仍存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够、产业自主创新程度不深、产学研融合水平不高等问题。
委员建议:
一是确保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推进亚太路科创带和城市创新区“两大主平台”建设,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全要素”保障体系,完善民营企业科创活动全链条支撑。二是深化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联动。助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做大做强总部园区,争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加快柔电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国家重大任务的演示验证。高标准推进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建设。三是注重提升科技服务效能,提高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效率。加大对重点产业“卡脖子”领域和工业基础领域研发创新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是推动平台能级提升,构建全过程创新创业优质生态系统。高标准建设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柔性电子产业园,谋划建设“未来工厂集聚区”,加快形成配套产业园区集群。
二
加强主城区新型文化空间利用和建设
区政协委员、民建南湖区基层委副主委、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沈军
2022年以来,南湖区已建成新型文化空间35个,并持续推动与嘉兴古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但目前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宣传不够、信息梗阻等问题。
委员建议:
一是优化布局,协同多元力量。加快出台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和管理办法与细则,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机制。善用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内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在社区开展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务。拓展边界完善服务体系,如在南湖天地、月河景区以及子城等城市地标处常态化开展“文艺赋美”演出。二是创新融合,完善运营机制。利用VR、AR、AI等前沿技术,设计新型文化空间的文化展览和互动项目,将新型文化空间嵌入到革命纪念馆、特色历史街区之中,在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地设置小型文化展馆、创意市集等,将南湖船拳、掼牛融入体育赛事。三是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等场地,创新打造融互联网服务、数字阅读、文化沙龙等内容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打造“禾城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将南湖区的水乡、湿地生态资源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打造绿色新型文化空间。
三
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区政协委员、北京盈科(嘉兴)律师事务所律师 汪俊晶
近年来,南湖区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产业规模、业态融合、配套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目前仍存在规划整合及协同不足、要素支撑与资源开发不够、建设运营与特色塑造不强等问题。
委员建议:
一是着力于政策引领与规划协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市、区、镇、村四级联动,明确项目申报、审批、建设、监管、运营全过程的职责部门,将农文旅融合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和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二是着力于要素保障与资源整合。全力争取落实建设用地和农业设施用地等指标,探索“三农”用地政策创新,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三是着力于运营管理与人才培养。将品牌塑造、产品设计及新媒体营销前置融入空间设计,确保“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衔接,探索统筹招聘专职经理人模式,深化与嘉兴大学等本地院校的产教融合,通过“订单班+实训基地”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着力于特色打造与数字赋能。充分用好南湖区的名人历史、红色旅游、民俗文化及特色资源,引导镇村根据自身产业与客群定位,实施差异化开发,加强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合作。五是着力于长效机制与监督管理。完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激励政策,对在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整治、文化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村庄、企业与个人给予奖励。
四
将湘家荡区域打造成为
“科创 风景 人居”三位一体新城区
区政协委员、区文化馆副馆长 吕英芳
湘家荡区域自确立“科创区+风景区”双轮驱动战略以来,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集聚了一批顶尖人才,城乡风貌整治推动城镇化率也达到了98.6%。但当前区域在人居方面仍面临生活配套不足、人气集聚乏力等问题。
委员建议:
一是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品质生活圈”。在科创园区、景区入口等节点建设主题商业街,引入咖啡厅、共享办公、创意市集等业态,满足年轻群体需求。在湘城社区等人口密集区打造邻里中心2.0版,集成生鲜超市、社区食堂、托育中心等功能。加快甪里未来健康城建设,推动嘉兴市第二医院新院区与社区医疗机构联动。二是激活文化休闲空间,打造“湘聚”品牌IP。升级环湖景区功能,开发夜间灯光秀、水上剧场等项目,增设亲子研学基地、户外音乐节场地,布局共富风貌驿站、口袋公园,依托“七星雪菜”等湘家荡农业遗产打造农创市集、非遗工坊。三是优化交通微循环,增强内外联通效率。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密区域内公交班次,增设共享单车、无人接驳车等微交通,推进小循环道路改造,引入5G数字交通监测设施。四是推动“三生融合”,强化职住平衡。规划混合功能社区,实现“工作-生活-社交”一体化。鼓励科创企业开放实验室、展厅,举办公众科普日,增强居民对科创产业的认同感。
五
更好支持南湖区人民医院建设发展
区政协委员、七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吉俊儒
南湖区人民医院新建项目是浙江省“千项万亿”重点民生工程,对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主体建设进度已达95.67%,计划2026年3月完成验收并交付使用。但目前还存在配套功能不完善、道路交通不畅通、人才吸引力不够等问题。
委员建议:
一是加强区域系统规划,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医、养、居”综合服务区。整合槜李湖水域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带、湿地公园,突出区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带动东南曹庄片区协同发展。同时,完善配套生态养老中心建设,统筹商业发展。二是加快路网设计与建设,畅通居民就医。结合“医疗、教育、社区、商业”等布局,做好曹庄拆迁区域路网建设,特别是南湖区人民医院周边。加快三环南路延伸段工程(连接高铁南站),推进南侧横六路(衔接高速入口)和嘉凤公路(人行主入口),确保2025年实现通车。同时做好南湖区各镇及周边小区到达人民医院的公共交通规划及通车的落实。三是提高人才待遇,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可参照周边同等级医院的薪酬待遇,在人才招聘引入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使得人民医院既能招得到人才也能留得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