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名单在京揭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嘉兴作家大秀(本名刘福君)的长篇儿童小说《大河的歌谣》从全国725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7部获奖小说之一。
这是该奖项设立39年来嘉兴作家的首次突破,也是浙江省儿童文学领域长篇小说类别的重大突破。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并列为中国四大国家级文学奖项。本届评选覆盖2021至2024年度的创作成果,最终18部(篇)作品获奖,涵盖小说、诗歌、童话等六大类别。
“感谢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奖项揭晓那天收到了百余条祝贺,说实话我内心还是比较平静的,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信心。”“80后”儿童文学作家大秀出生于山东菏泽,今天,他向记者介绍,“我在黄河边长大,黄河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是精神故乡。我想通过孩子的眼睛,让读者看见河滩人对生命的敬畏。”
该小说以鲁西南黄河滩候鸟保护行动为蓝本,通过少年白藕、马槐等角色在护鸟行动中的成长,展现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图景。书中方言与民俗的鲜活运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融入童真叙事,构建出一部兼具文学厚度与生态意识的匠心之作。
2019年夏天,大秀开始去故乡搜集素材。4年创作期间,大秀又多次返乡采风,甚至遇黄河岸土崩险些坠河。他介绍,书中护鸟少年的原型,源于他童年记忆中菏泽乡村的鸟鸣,以及纪录片《寂静的黄河滩》中志愿者的真实故事。为还原黄河滩的真实风貌,他数易其稿,仅书名就从二十余个方案中锤炼而出。
“学生时期我很喜欢鲁迅的作品,对他笔下的鲁镇很是向往,嘉兴满足了我对江南水乡的所有想象。”大秀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短暂停留,2007年后一直定居在嘉兴南湖区,于2016年开始正式踏上儿童文学写作之路。
他将嘉兴视为“第二故乡”,首部长篇《麻花辫》便以嘉兴月河、沈荡、乌镇等古镇、古街为原型,描绘江南水乡的童年画卷。中国传统乡村与文化遗产是其创作聚焦的两大主题,获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的《皮影班》记录鲁西南皮影艺术的兴衰,《红船谣》则书写嘉兴运河畔的红色基因,多部作品版权输出至意大利、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大河的歌谣》是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也是嘉兴市“茅盾文学奖攀登计划”重点签约作品。“十年磨一剑,嘉兴赋予我创作的斑斓底色。”大秀表示,江南文化的细腻与齐鲁大地的浑厚共同塑造了他的文学语言。尽管《大河的歌谣》书写北方黄河,但书中“小切口讲大故事”的叙事风格,正是在嘉兴沉淀多年的结晶。
《大河的歌谣》在2024年首届东北图书博览会举办新书发布会,本次获奖前已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长超评价:“打破文本边界,实现了对儿童成长主题更开放的文学想象,是新时代具有致敬‘黄河大合唱’创作雄心的一部长篇小说。”
长期伏案写作也引发了颈椎“职业病”,有段时间他不得不躺着用手机写作。鲜为人知的是,《大河的歌谣》及前作初稿的大部分内容就这样悄然诞生。如今,大秀仍保持“沉静打磨”的创作态度,其新作《我的小森林》聚焦塞罕坝造林故事,预计将于今年9月上市。在他看来,儿童文学需要“以小我讲大故事”的智慧:“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让宏大的命题落地生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湖区作家协会主席俞华良表示,大秀此次获奖填补了嘉兴国家级文学大奖的空白:“对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儿童文学事业都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发图强,勇攀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