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下午,走进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王祥里,阳光照耀下的村庄显得明亮静谧。干净的村庄看不到一点垃圾,村口的智能分类驿站,更让村庄的垃圾分类科技感拉满。
“阿姨,下次您扔垃圾的时候,易腐垃圾沥沥干哦,要不然倒垃圾的时候,泔水要弄脏地面的。”今天下午,联丰村村民徐小妹刚在智能分类驿站“刷脸”扔完垃圾,该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洑明娟就耐心地提醒道。
洑明娟当上联丰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分不清”到现在的“门儿清”,她觉得,“垃圾分类其实不难,难在要长期坚持,而且要先从自己做起,才能影响和带动其他人。”
洑明娟家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垃圾分类就从“自家的餐桌”开始。她在每张餐桌下放了两个垃圾桶,一个放易腐垃圾,一个放其他垃圾。“刚开始,客人们还是会扔错的,我就会提醒他们,等他们走了,我就戴上手套,把扔错的垃圾重新归类。”她说,“时间一长,再加上我的天天念叨,不仅是我的家人,连我家的客人们也知道该怎么分类。”
让自己的家人学会分类,树立起分类意识不难,但要让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洑明娟发扬不怕困难、不辞辛劳、不厌其烦的“三不”精神,每天晚上挨家挨户敲开一扇扇农户的家门,为他们细心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作用。洑明娟回忆,有不少村民还是支持和配合的,我就指导他们在手机上安装“垃非”这个软件,并且每天上传自家的垃圾分类情况,分得对有积分奖励,可以去指定超市兑换物品。“有些村民一开始不愿意垃圾分类是因为没有这个习惯,我们用积分兑换来帮助农户们养成这个好习惯,时间长了,大家都有了这个垃圾分类的意识之后,习惯就养成了。”
垃圾分类是一件看似平常、实则重要的工作,在帮助人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为人居环境改善、资源循环利用等作出重要贡献。联丰村的垃圾分类从最初的垃圾袋上扫二维码追溯,蝶变到现在的“刷脸”扔垃圾的数字化时代,现在村民们只要对着智能柜机中央的屏幕“刷脸”,按照提示操作,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分类桶中即可。记者了解到,通过智能柜机后端系统的分析,可以掌握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同时为今后进行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如今,垃圾分类已经从“新时尚”变成了“好习惯”,村里不仅垃圾变少,绿化变多,文明风尚氛围浓,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这几年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大家都不会乱扔垃圾,也知道该如何分类,基本上不可能扔错垃圾了,整个村的环境一直保持干净整洁。”洑明娟微笑又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