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孟利军 41岁 南湖区凤桥镇茜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3年上任后,他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些年来村经常性收入增长了15倍,从全镇倒数第一翻身到了全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从负债200多万元到存款超1000万元。他说,每一分钱都要花在村民身上。
共富故事
返乡十年,他重新“白手起家”
春节,是孟利军难得闲下来和家人团聚的日子。说是闲下来,其实也闲不住,村里的大小事情他总是操着心,走着走着就又到了村委会。
他还记得,2014年春节,他刚成为茜柳村党委书记一个多月,接到了第一个12345交办件,是隔壁村的村民来走亲戚,嫌弃茜柳村都是砂石路,投诉村里在“搞什么”。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耐心地跟他解释茜柳村基础差,我们会赶上去的。”孟利军暗下决心,要把家乡建设好,让村民们一起过好日子。
孟利军是土生土长的茜柳村人,2000年,他入伍当兵,一到部队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支部书记问他入党缘由,他说想退伍后回到村里当名村干部,为村里做点事情。
当时的他朴素地认为,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父老乡亲干实事。2002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2年12月,他退伍后便加入了茜柳村红船民兵连。
在部队的经历磨炼了他的品格,回到茜柳村后他脚踏实地积累经验,从普通工人到车间班组长,再自己创业,靠勤劳的双手,让生活越来越好。渐渐的,他的年收入达到了20余万元,家里盖起了小楼,自己也开上了小汽车。
回乡十年,村里人问他:“你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能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富?”这不就是他入党时的初心吗?孟利军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孟利军把村民的话记在了心里,毫不吝啬地和村民分享致富经,总想着如何更好地带着大家致富。但是个人的能力有限,他拾起年少时的梦想,并朝着目标前进。2013年,他终于成长为茜柳村党委书记。
他面对的是一个有4000多人、8000多亩耕地的纯农业大村,由于过去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灌溉难、排水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也积累了许多矛盾。
当上了书记,翻开了账本,他心里直打鼓:“知道茜柳村穷,也不知道这么穷啊。”他风趣地说,当时村里有“三多一少”:违法猪舍多、砂石路多、河道多和集体收入少。
回忆当时的情景,孟利军思绪万千,茜柳村可以说是南湖区的“深乡下”,全村仅有一条不到7米宽的乡道通往镇里,区位、交通、资源都不占优势。2013年刚上任,他就捧回了两个“第一”:负债200多万元,全镇第一;村经常性收入17.8万元,全镇倒数第一。
孟利军当过兵、打过工、做过生意,只要坚定了方向,就从来不放弃,“再苦再难我也要试一试。”
就这样,从“一穷二白”开始,他带领茜柳村的党员群众一起“白手起家”,走上了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抠门书记”带着全村人一起致富
乡村如何振兴?从小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孟利军琢磨了许久,还是要从茜柳村实际情况出发,先解决“三多一少”问题——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才有保障;村集体腰包鼓了,发展才有支撑;产业兴旺,百姓才能富裕。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孟利军的耳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怎么谈发展?他盘算着把全村48公里的砂石路变成致富的康庄大道。
但是修路牵扯了家家户户,如果协调所有人一起修肯定要耽搁不少时间。于是孟利军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加上筹资筹劳,坚持“哪里先同意筹资筹劳哪里先修,6户同意就开修”的原则,在2018年实现了通组达户道路硬化、主干道亮化、高标准保洁三个100%。
“抠门书记”的名号也是修路的时候得来的,因为创业的时候了解过建筑装潢的情况,所以他自己把关,从原材料到人工费都精打细算,虽然自己累点苦点操心点,但是村里和村民都得到了实惠。孟利军坚定地说:“我就是要做一个‘抠门书记’,村里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花在村民身上。”
孟利军向记者展示茜柳村的航拍画面,一条条硬化的道路勾勒出美丽乡村的轮廓。现在,村民们都为住在茜柳村感到骄傲,路平了、干净了,路灯也亮了,既修复了村民的信任,也重拾了信心,连隔壁村的村民都说“茜柳村的路干净得可以‘困觉’”。
修路的背后,是村集体经济的支撑。2021年底,孟利军高兴地告诉大家,村里存款正式超1000万元。这些年来,村经常性收入增长了15倍,从全镇倒数第一翻身到了全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从负债200多万元到存款超1000万元。村民们也有了底气。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一上任,孟利军就盘活村里的集体资产。以前村里的店面、厂房房租经常收不齐,孟利军就把出租信息直接发布到网上,公平公开竞价,并且像滚雪球一样建造标准厂房、店面房等优质资产,为村集体创收提供了保障,还利用抱团发展项目和耕地保护奖励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手里有了“余粮”,更要产业兴旺。茜柳村是农业大村,就应该做好农业大文章。2013年违章猪舍拆除后,村民一下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主业。他东奔西走,联系学校、邀请专家来村里开展葡萄等农作物种植培训、电商培训,提高村民技能,鼓励村民自主创业。
2021年,经过改良后的优质葡萄品种阳光玫瑰销售额在7万~8万元/亩,种植面积较多的大包户年收入达到了100万元。目前,茜柳村种植葡萄的农户将近有400户,种植面积约1400亩。
此外,茜柳村还成为远近闻名的“监理村”,目前全村从事监理行业的村民达70人,其中国家级监理工程师12人、省级监理工程师30人,每年监理产值约1800万元。
村民腰包鼓了,房子越盖越漂亮,笑脸也越来越多了。
记者手记
以村为家,奔向共富
其实,这是记者第一次到茜柳村,孟利军对此却一点也不意外,直呼这里是“深乡下”,很多人都没来过。而这块很多嘉兴人都没有踏足过的地方,是他的家乡。他从这里走了出去,最后还是回来建设家乡。
我悄悄问孟利军现在年收入如何,他笑笑说,不到十年前的一半。他坚信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当初他自己创业先富裕了,如今就是要带领着全村人共同富裕。他说的最多得一句话是“一个村就是一个家庭”,正是因为如此,他把村里的事当成家里的事,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他不断规划着下一步的工作,茜柳村的32公里机耕路要全部完成硬化,他畅想着为未来农业搭好筋骨,他还计划着丰富村民的生活,让村民生活和城里人一样方便。
城里人对美丽乡村的认知更多是好看的风景,而对于村民来说村就是他们的家,包含了方方面面,需要内外兼修。在孟利军的描述下,我们看到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正是有越来越多像孟利军一样了解乡村、反哺乡村,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的人,我们的乡村才会越来越美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也希望每一个乡村都春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