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太子军”子城起义

发布日期:2022-05-31 15:46 信息来源:南湖区档案馆

1949年4月7日,嘉兴子城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大事,人称“太子军”的国民党政府国防预备干部训练团第一总队(简称“预干总队”)在总队长贾亦斌的带领下,正式宣布起义,与国民党分道扬镳!

事情要从1948年说起,那年7月,中共华东野战军重创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取得豫东战役完全胜利。蒋介石为挽救败局,决定在江南建立30个军的兵力,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蒋经国的太子军——“预干总队”,作为预干总队队长的贾亦斌,年轻有为,战功赫赫,为报知遇之恩,全心效力于蒋经国。

9月中旬,贾亦斌在上海目睹了蒋经国查封孔祥熙家族公司时,遭到宋美龄强势干预而被迫妥协的心酸一幕,感到失望无比,决心同蒋家王朝决裂,寻找新的道路。他去往南京秘密约见好友——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段伯宇说:“国民党是没有希望了,另谋出路乃势所必然,但光找杂牌部队不行,我们需要自己掌握武装。”这话一下子点醒了贾亦斌。秋意渐浓,他在南京率先成立了一个总队,有序训练3个月后,“预干总队”正式成立,全队1000余人。

1949年2月,预干总队移驻浙江嘉兴,贾亦斌在扩充队伍同时,也开始秘密筹划起义事项。但没过多久,国民党闻到风声,下令免去贾亦斌职务,并派往南京卫戍总司令部。突如其来的变数没有动摇贾亦斌的决心,他毅然回到嘉兴,于深夜秘密召集骨干人员开会商议。不料竟有奸细告密,为起义顺利进行,贾亦斌当机立断,将原本的行动日期4月15日提前至4月7日凌晨。

4月7日黎明时分,贾亦斌下令预干总队3000余人有序撤离嘉兴,沿着运河浩浩荡荡挺进莫干山,意与当地游击队一起接应解放军渡江。7日下午,队伍行进至桐乡乌镇境内。夜幕降临,带队的贾亦斌、刘异、李恺寅决定兵分三路。此时,一发迫击炮弹打破了平静,贾亦斌率领队员火速发起冲锋,最后冲出乌镇的三路人马约有2000余人。经过两昼夜激战,起义军死伤惨重,刘异也壮烈牺牲。待贾、李两路取得联系,队伍总人数仅剩300余人。贾亦斌急中生智,冒充追击部队,骗过吴兴联防武装,到达妙西山良村,可惜未能与中共苏浙皖边区游击队接上头。

敌人再度合围,双方在倾盆大雨中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成功突围的仅有80余人。进入安吉县境后,贾亦斌、李恺寅换上便衣上前探路,出村口不到半里路,就被地方保安队截住,贾亦斌谎称自己是被抓来带路的老百姓。不一会儿,枪声大作,贾亦斌乘乱逃脱,前进过程中不慎从山崖滑下,摔得不省人事。4月14日以后,枪声沉寂,贾亦斌苏醒后开始逐渐恢复体力,继续向西寻路,终于在浙皖交界天目山区巧遇中共游击队员,辗转到达安徽宁国县境内的苏浙皖边区所在地。而李恺寅为了帮助战友脱险,自称“贾亦斌”被捕,后被押送至江苏武进审讯,好在最后幸运脱身。

1989年4月,贾亦斌、李恺寅等起义骨干人员重聚嘉兴,回想起当年的刀光剑影,贾亦斌感慨万千:“起义嘉兴四十春,缅怀壮烈夜钟沉。莫干山上阴霾密,乌镇河边血水深。报国从来不惜命,索头何必费多金。恩仇一笑泯消尽,同补金瓯万象新。”“太子军”的起义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打乱了蒋家王朝建立新军的计划,其政治上产生的意义必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