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念好“定、查、治”三字诀深化治水“找寻查挖”提质效

发布日期:2022-06-28 08:20 信息来源:区生态环境分局

南湖区以深化“五水共治”找寻查挖行动为抓手,持续以工程加整治的形式巩固治水成效、突破治水难点,聚焦标本兼治、水岸共治,念好“定、查、治”三字诀,通过对标“定”任务、运用“查”手段、突出“治”举措,纵深推进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探索治理新路径。今年1-5月,全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11个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100%达到Ⅲ类。

一、对标“三定”任务,机制逐项加强。一是定专项方案。率先制定下发行动方案,明确行动分为动员发动、自查自纠、互帮互查和整改销号四个阶段,全面深入开展对水环境“十查”问题的自查自纠、互查排查,通过入点、入企、入园,摸清摸细摸实家底,建立一般和重点问题数据库。自行动开展以来,11个镇(街道)开展多种形式“找寻查挖”的行动,区住建局、区综合执法局和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参与“找寻查挖”工作,确保行动有的放矢。二是定行动举措。突出重点抓好行动推进各项任务,在做好省市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启动开展“联查、联改、联督”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整治河道环境、农村环境等8个方面,采取网格查、专项查、点题查、交叉查、立行立改、限期整改、“回头看”长效改、举一反三改的“四查四改”工作举措,助推水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三是定效果导向。细化明确“找寻查挖”部署、自查等6个方面的工作考核任务清单,实行全办成员深入一线督查,每周排查督查、通报交办,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累计发布动员部署会和工作推进情况的宣传共计50余篇,发动“民间河长”参与查找涉水问题,确保问题整改一抓到底,取得积极成效。南湖街道联合翔益工作室志愿者开展“争当河小青 巡河我先行”活动,查看河道水质、是否有垃圾和漂浮物等,对发现的问题积极督促落实整改,累计开展巡河活动10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1处。

二、运用“三查”手段,行动有力推进。一是联合行动督查。开展“联查、联改、联督”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已组织开展25次联查,下发每日曝光单109份,交办问题109个。开展专项清理行动,联合执法中队,成功拆除纺工港、泾水桥港等河道沿岸私搭乱建的“钓鱼台”28处,开展“清菱行动”,清理河道内私自种植菱秧水域面积270亩,确保河网水面洁净流畅,全力呵护水环境。二是全面对照自查。率先开展治水“找寻查挖”专项行动,细化明确自查、互查等6个方面的工作考核任务清单,全区11个镇(街道)全面完成自查和“互帮互查”。凤桥镇运用无人机电子眼“找寻查挖”问题,精准定位出具问题,40多个水环境问题进行筛选、分类处置。行动开展以来,全区累计上报自查问题347个,其中重点问题8个,已完成整改316个。三是靶向用力严查。深入推进“找寻查挖”行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联查行动中,发现工地附近河道有被污染情况,执法部门第一时间介入对该工地进行调查,对存在员工生活区污水直排问题当场对该项目业主方、施工方发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并予以立案查处。目前,南湖区累计下发整改通知20余份,立案查处涉水类普通程序案件35起,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问题不解决不停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扎实推进“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治水成效。

三、突出“三治”举措,质效稳步提升。一是综合施策靶向治。辖区河道密布,断头浜较多,且存在长度短、分布散、治理难的问题。去年以来,新丰镇对全镇275条断头浜因浜施策,通过河道清淤打捞沉船、护岸建设岸坡治理、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手段,清单化推进、多样化修复、长效化监管,打通河道治理的“神经末梢”,累计完成85条断头浜的集中治理,全面推进水域环境改善,让“无源之水”成为“源头活水”。二是碧水河道深化治。持续统筹推进碧水河道建设,根据“碧水绕镇”、“碧水绕村”工作任务,实行“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进,建立进展情况周报制。山浜、牛桥港、花房港等7条河道纳入“碧水绕村”河道建设以来,通过“水下森林”的构建营造了“草型清水生态水”,通过河下的水生植物吸附河道中的悬浮物、淤泥中的污泥,有效地降低了河道内的氮、磷生成,让河道呈现水清、面净,河道水生态改善效果明显。三是公众参与监督治。借助全区600余名专职网格员,并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发现能力培训,凝聚各方力量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今年以来,网格员、公众监督员通过“三大十招”智慧平台自查发现问题28894个,整改率达99.22%。全区招募的231名“民间河长”队伍,用鼻子、眼睛作为检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用“心”排查问题,用“行”丈量河道,开展各类巡河活动,制止河道边违章搭建钓鱼台、随意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营造了公众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