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第一!南湖“两化”改造,一马当先

发布日期:2024-05-16 08:54 信息来源:办公室

近日,在全市“两化”改造提质提效现场会上,全市“两化”改造一季度赛马评比“放榜”,南湖区得分全市第一。

今年全区计划实施“两化”改造项目200项,一季度已启动180项,拉动技改投资14.26亿元,占1—3月全区工业投资比重50.2%,高于全市平均3.8个百分点。

以“两化”改造的加速度,全力推动企业往高攀升、向“新”进军,南湖区制造业跑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速路”。聚焦企业所需,锚定工作难点,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实施方案,南湖区奋力扇动“两化”改造双翼,加速发展动能转换。

标杆示范打造+细分行业推广

跑出“两化”改造加速度

将“两化”改造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支点,标杆示范打造,细分行业推广,今年南湖区跑出“两化”改造的加速度。

分级分类建立“两化”改造标杆示范梯度培育库,全区数字化标杆示范培育清单上4个类别现有入库企业20家,绿色化改造品牌创建培育企业清单上3个类别入库企业15家。

通过实施智能化数字管理系统项目,建立业内领先的“端到端数字化管理平台”,省级“未来工厂”嘉兴敏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用工人数减少50%、劳动生产率提升200%、产品不良率下降40%;浙江正泰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打造低碳物联感知平台,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蝶变,这家“省级绿色工厂”有了最美底色,企业光伏电自用率达79%,万元产值能耗仅0.004吨标准煤……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性、技术引领性的“两化”典型样本,成为身边最具感召力的榜样力量。

与此同时,以细分行业“N+X”轻量化改造为抓手,以“链式推广”为路径,南湖区中小企业“学样仿样”行动风生水起。

去年以来,南湖区在电子元器件、通用零部件制造、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等6个传统行业开展“N+X”轻量化改造,目标企业224家,启动改造105家,目前整体行业改造率47%,累计完成投资37.83亿元。

压缩机械作为重点行业,是今年南湖区创新“两化”改造“链式推广”模式的试验场。以加西贝拉为龙头链主建立产业联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同步改造,该行业企业共60家,目前改造55家,行业改造率91.7%,居全市前列,同时兰光精密、宏丰机械等一批样本企业已完成打造。

浙江兰光精密机电有限公司通过向“链主”加西贝拉采购数字化系统,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18%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6%、订单平均交付周期由原来的26天缩短至21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过去存在的信息系统割裂、数据共享难、协同效应差等问题有效破解。

“点线面”三维发力

给产业能级跃升加装新引擎

区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两化”改造项目245项,拉动技改投资近90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超500台,节约用能超6万吨标煤。据测算,已完成项目相比改造实施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整体生产效率提升11%。

产业发展的田野之上,一组荣誉见证南湖区“两化”改造的播种与收获。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3家、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9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个,6家企业被列入全市“两化”改造“双示范”企业。

“接下来,在主体推进、行业推广等方面继续强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进行‘两化’改造意愿。”区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造细分领域全、科技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先进产业集群,下一步,南湖区“两化”改造将以“点”上发力+“线”上延伸+“面”上互联的方式推进。

“点”上造智能制造标杆,重点推动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丙烯酸技改项目、泰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5000吨金属铝制品智能化技改等建设进度,推动正泰电气、博宇机电等企业向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未来工厂、省级智能工厂等阵列进发。

“线”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细分行业样本企业的打造,在压缩机、金属制品、汽配等细分行业进行“链式推广”“学样仿样”,争取全年行业改造率达到80%以上,其中压缩机行业实现改造全覆盖,同步推动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广泛应用AI大模型、物联网、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

“面”上实现全面提质提效。举办压缩机产业链沙龙座谈活动,举办工业软件培训交流活动……一系列举措为“两化”改造铺路,全年“两化”改造培训、对接活动将不少于15场。南湖区也在争取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激励,前期还获得了3500万元市级“两化”专项资金,将用好这些政策,调动企业改造积极性。

本月,南湖区出台了《关于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质提效实施方案(2024-2026)》,将这场轰轰烈烈的“两化”攻坚战推上新高潮。《方案》提出,近3年,南湖区每年实施“两化”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到2026年,全区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2.0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覆盖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