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老运河边,能看到这么多异域艺术珍品,太有意思了!”位于南湖区杉青闸路52号的人人美术馆一场“欧陆拾珍”艺术展览正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邂逅,正是南湖区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生动缩影。
这座藏于公园深处的美术馆,其所在的杉青闸遗址,并非普通的城市公园,而是古老运河的一座闸口,在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大运河入浙的第一闸,这里曾是运河航运的重要关隘,兼具航运调度与水利调节功能,南宋孝宗赵昚便诞生于此,素有“龙兴之地”的美誉,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帆影逐波去,亭台枕水眠”的诗句,勾勒出运河畔的诗意画卷。
如何让静默的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传承、在利用中发展?这是南湖区始终在探索的课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文物保护单位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鼓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不可移动文物有效利用。
“我们不敢辜负这份历史遗产,始终坚持‘保护为先、活化为要’的原则。”南湖区新嘉街道相关负责人对小布说,在严格保护杉青闸落帆亭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街道于今年年初引入人人美术馆,让历史空间与现代艺术实现无缝衔接。
如今,古香古色的建筑群内,艺术气息与历史底蕴交织相融,“山海经”海峡两岸陶艺展、敦煌壁画飞天精品特展、“欧陆拾珍”欧洲典藏特展等活动陆续亮相,让这座千年闸口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中外的文化平台。
“游客在这里既能参观展览,又能沉浸式感受运河历史氛围,在艺术体验中与千年前的漕运时光对话。”人人美术馆负责人陈志英介绍,这种活化利用并非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以文化为内核、以体验为载体、以传播为理念的可持续模式。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嘉兴段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而杉青闸正是这处遗产中不可或缺的“水利密码”。
据史料记载,杉青闸曾是嘉兴古运河上控制水流的关键设施,其建筑格局与功能设计,见证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漫步落帆亭公园,帆影亭、六角亭、门亭、太白亭等错落分布,江南园林的雅致与运河水利设施的古朴相得益彰,参观者在欣赏展品之余,随手就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而这正是新嘉街道追求的“让文物走进市民生活”的效果。
事实上,杉青闸落帆亭的焕新,只是新嘉街道运河文旅带建设的一角。在南湖区内,月河历史街区、芦席汇历史街区、杉青闸与文生修道院四大文化地标,被一条流动的大运河串链成珠。
如今,新嘉街道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设置历史解说牌、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市民和游客不仅能“看见”文物,更能“读懂”文物。
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街道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已组织各类非遗文化、运河文化主题讲座与活动30余场。
落日余晖中,落帆亭的飞檐倒映在运河水面,晚风拂过,仿佛带着千年前的帆影与漕运号子。
目前,街道正结合月河历史街区的商业优势,积极探索“文物+文旅+消费”的融合模式,打造“逛展+休闲+购物”的一站式体验,让大运河畔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为嘉兴“建强主城区、提升首位度”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诗与远方”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