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业遗产“活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发布日期:2025-11-25 08:41 信息来源:南湖区

当机器的轰鸣沉淀为城市的记忆,当钢铁的骨架生长出文化的脉络,昨天下午,《嘉冶记忆——嘉兴冶金机械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调查案例研究》新书发布圆桌派活动在嘉兴冶金机械厂旧址举行。

嘉兴冶金机械厂位于南湖区南湖街道甪里街112号,作为嘉兴曾经闻名遐迩的“国营五大厂”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40年创办的杜锦记机器翻砂厂,是嘉兴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活见证。

“嘉兴冶金机械厂是城市政治、经济演变的见证者,是跨越时空的工业遗产风貌展览,是社会文化嬗变的集体记忆载体,厂区的整体风貌别具价值!”现场,新书核心创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周芃分享了三年编撰历程中的动人故事。

为打造准确的历史档案,她带领团队无数次走访厂区,厘清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后三期厂房的工艺建筑发展脉络,还深入采访数十名老职工,挖掘集体记忆。她表示,该书不仅是基础档案记录,更对适应性更新改造提出策略,希望能推动民丰冶金片区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让工业遗产回归城市肌理。

在赠书仪式环节,周芃与合著者向南湖区档案馆、区图书馆及多所学校代表赠书。南湖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为作者颁发收藏证书,彰显该书的文献价值与文化意义。

随后的座谈交流中,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工业遗产活化路径各抒己见,碰撞出跨界协作的火花。

“既要解危加固,又要1:1还原原貌,仅方案审批和样板打磨就耗费大量精力。”南湖城发集团副总经理来晨熙介绍了厂区修缮改造进展,1280亩的民丰冶金片区作为南湖区“2+6”板块重点项目,今年3月已启动一期工程,年底前二期将进场,核心是历史建筑与文保单位的“修旧如旧”。他透露,片区定位科创与文创融合,将结合东塔寺遗址公园建设,构建“历史文脉+现代商业+创新产业”的立体场景,编织“朝见创客、暮遇烟火”的生活画卷。

这场汇聚政企学研及老职工代表的活动,让承载着嘉兴工业荣光的老厂区,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老职工代表的感言令人动容。出生在甪里街的杨龙驹今年77岁,他表示与嘉兴冶金机械厂有着60余年情结,从半工半读学生到工会干部,他见证了厂区的兴衰。“有次年初二周教授还打电话核实车间细节,生病时仍安排学生对接采访。”杨龙驹表示,这本书让他们这些退休职工有了怀念青春的载体,也让子女能了解父辈奋斗的足迹,更感谢党委、政府为城市留住了这段珍贵记忆。

《嘉冶记忆》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随着片区改造的推进,这个承载着工业记忆的老厂区将迎来“焕新”,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市民休闲消费的节点,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嘉冶记忆》的出版,以文字为媒让工业文明与红船精神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为城市留存了发展‘活化石’。工业遗产不应止于陈列,更要在保护中更新,希望政企校深化协作,让老厂房焕发新生。”南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