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何以一年三次迎来全国全省现场会

发布日期:2025-11-26 08:29 信息来源:南湖区

11月18日至19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嘉兴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嘉宾,来到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实地走访调研,踏看这片“桃花源”的俊美风姿,探寻“千万工程”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密码。

事实上,过去一年内,南湖区已迎来三次全国或全省级别的高规格现场会。

去年12月30日,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召开,现场参观阶段在南湖区举行。与会人员实地参观考察了凤桥镇三星村、联丰村,余新镇长秦村,近距离感受“千万工程”在南湖的生动实践。

今年6月20日,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现场考察再次来到南湖区,走进“大三星”组团片区和浙江亚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南湖大地的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南湖之畔,何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船起航地,城乡融合发展有何秘诀?

和美乡村,消融城乡差距

2004年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坐上了101路城乡公交车,从始发站嘉兴火车站上车,到凤桥镇三星村公交站下车,还现场察看了三星村站点公交线路牌。调研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这句话,深深刻进了南湖儿女的心里。20多年来,南湖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努力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去年,南湖区入选浙江省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市、区),成为全省首批23个试点之一。

“去年我们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2万元,户均家用汽车保有量2.1辆,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家用汽车。”三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利军向参观人员介绍村里的情况时,总是充满了自豪。

他的自豪是有底气的。“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三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村容村貌到乡村产业,再到村民生活,早已迈上几个台阶。

走在三星村,可以看到,沥青铺就的乡村道路平整干净,路边的绿化修剪得整整齐齐,阡陌之间是成片的桃园或者葡萄田。“这里的农村真的太漂亮了!它没有把农村弄得像城市,而是保留了农村的风貌,但又非常干净整洁、井然有序。”11月20日下午,一位外地来的参观者这样感慨。

令人振奋的是,如今,南湖区并不只有一个三星村。近年来,南湖区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1条、省级未来乡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一般村1个,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到2024年,南湖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4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地区之一。

城乡差距的缩小,更体现在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上。南湖区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城带乡”推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可及,让村里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好上学,在家门口上好学”,老百姓可以“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城”。

连片发展,加速乡村振兴

今年7月,浙江省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八大模式”30个实践案例公布,南湖区“大三星”片区成功入选。

一村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今年,南湖区以三星村为示范引领,串联101路公交车沿线及附近的凤桥镇联丰村、永红村、星火村、大星村以及余新镇长秦村、大桥镇由桥村等,总共7个村,打造“大三星”组团片区,推动片区从“单打独斗”向“握指成拳”转变,实现“抱团共富”。今年1至10月,片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306.65万元,较上年增长38.3%;村均经营性收入达156.53万元,增长44.3%。片区组团发展的乘数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如何让更多村庄变富变美?南湖区构建片区组团发展新格局,下好区域发展“一盘棋”,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知名作家、编剧黄亚洲等十多位文化名人来到余新镇长秦村,在这里办了一场2025嘉兴“幸福长秦”书画雅集。在笔墨交流的同时,这些见多识广的“文化大咖”,也对这里的和美乡村大加赞赏。黄亚洲表示,从大桥镇胥山村、焦山门村、由桥村到新丰镇竹林村,再到余新镇长秦村,南湖区的乡村各具特色,发展水平令人惊喜。

如今,南湖区正全面推进“大三星”“美好‘姜’来幸福里”“渔里问道”“葡园共富”四大组团片区建设。

长秦村所在的“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还包括余新镇金星村、曹王村、普光村、永利村以及凤桥镇新民村等5个行政村,搭建起了“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富矩阵,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农民致富。

“美好‘姜’来幸福里”是新丰镇打造的未来乡村项目,以生姜产业为核心,融合文化、科技、生态等元素,构建沉浸式乡村体验场景。

‌大桥镇通过“葡萄产业+片区组团”模式推动共富工坊建设,以葡萄种植为核心,整合资源、创新运营,带动农户增收和乡村发展‌。

南湖区编制了“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系统性谋划,着力构建“节点—轴带—网络”梯次衔接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

土特产富,引领产业振兴

凤桥水蜜桃、大桥葡萄、新丰生姜、余新大米……南湖区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并通过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链延伸,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发展。

“我们村的水蜜桃产业收入超2亿元。”徐利军说,凤桥水蜜桃是村民收入的支柱,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水蜜桃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村民还不断发展葡萄等特色种养业。

南湖区大力支持发展“土特产富”,加快水蜜桃、蜗牛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凤桥水蜜桃、新丰生姜、南湖菱入选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产品。

近年来,凤桥镇全力推动水蜜桃品控中心、水蜜桃智慧园、水蜜桃避雨栽培设施大棚等项目建设,实现了水蜜桃分级定价,亩均效益显著提升。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凤桥镇还深入挖掘“桃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大力发展水蜜桃周边产品,开发桃胶、桃糕等系列产品。‌

新丰生姜通过全链条发展,全镇生姜种植面积达9000亩,年总产值超2亿元,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

分布在余新镇和大桥镇一带的中华白玉蜗牛产业,是南湖区的另一张金名片,其产量占全国七成以上,通过规模化、智能化养殖,年产值达数千万元,带动了数百户农户增收。

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急需抱团发展。南湖区大力推进强村公司发展,整合乡村资源、对接市场运作、加强业态招引,推动农产品实现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南湖区的“农文旅”产业加速发展,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南湖区大力推动和美乡村与文旅、研学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累计引育专业运营团队8个,乡村新业态超过100个,如凤桥镇联丰村的“村口咖啡”、三星村的“桃气神猴”主题乐园、永红村的“画外艺术空间”等,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新丰镇竹林村是首批省级3A级景区村庄。近年来,该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路径,去年接待游客14.2万人次。竹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云华介绍,将对村里的公共设施进行再提升,围绕镇篮球馆打造更多三产服务载体,既更好地服务村民,又带动农文旅产业发展。

今年1至10月,全区乡村旅游接待量超100万人次,乡村运营业态收入达1.24亿元。三星村、胥山村入选嘉兴市十大乡村运营村,美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青年入乡,涌动创业活力

“我希望有更多青年加入进来,返乡创业,一起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南湖区凤桥桃花源农场负责人陈慧春回乡创业十多年,通过创新的营销手段,引领了“蜜桃共富”的新局面。

针对“新农人”人才短缺的问题,她推动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把种植技术、新品研发、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经验分享给周边农户,打出农户致富增收“组合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南湖区深化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聚焦青年人才入乡实践创业所需、所急、所盼,发布“青年入乡政策明白纸”,为入乡青年提供多元化一站式集成服务,吸引青年人才积极回乡创业。今年初以来,新培育农创客200人、现代“新农人”2777人。

今年,南湖区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农业企业,高标准建设了10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孵化、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等服务,为青年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的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依托胥山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多元文旅业态,成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该站点还依托景区的大草坪、文化礼堂等丰富场景资源,以及剧本杀、潮玩活动等特色项目,构建起“实践+创新+成长”的综合服务体系。

南湖区还打造青年成长“孵化器”,推动乡村新农师、产业发展带头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等培育和孵化,已累计培育乡村工匠46名,其中省级乡村工匠11名。举办“南湖新农师”说课技能、研学产品开发与实践技能比武,以及乡村文旅推介官等活动,为农创客搭建展示平台和竞技舞台,将村民议事会客厅融入乡村业态运营中,让回乡青年参与村庄发展。

同时,南湖区还把优秀的回乡青年推荐加入文化特派员队伍,打造“特派课堂”、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建立文化名师工作室,推动乡村运营业态落地发展,有效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和发展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