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9日,由金庸捐资建造的张印通铜像在嘉兴一中隆重揭幕,铜像上镌刻着“敬爱的张印通校长”八个大字,一旁是“学生金庸敬题”的落款。
张印通,字心符(1898—1969),嘉兴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让广大师生在那个教育稀缺的年代中看到希望,在裂缝中看到阳光。
1917年,张印通高中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秉持着“教育救国”的信念,积极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并于1931年,任浙江省立二中(嘉兴一中)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八一三”上海抗战继起,嘉兴地近前线,经常受敌机轰炸侵扰,当地学校多数停办解散,但张校长却坚守岗位。他把学校迁到新塍镇,到10月初,仍继续开学。11月,嘉兴即将沦陷,面临危难,张校长毅然挑起重任,积极组织全校师生撤离南迁,走上流亡办学的道路,经余杭,过于潜,抵兰溪,越永康,最后到达丽水碧湖。1939年8月,在碧湖就任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侵扰和物质的困难,他团结师生,同甘共苦,为抗日救国造就了一批人才。对遭受国民党迫害的爱国进步学生,也尽其所能地加以保护。
当时校址选在破旧不堪的大龙子庙,教室是把墓坟推成平地草草搭建的茅草房,条件极为简陋。张校长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无声实践,树立勤奋同仇、先忧后乐的榜样,使全校师生受到无声的道德熏陶。他住在四大金刚后面用竹篱隔起来的一间斗室之中。清晨即起,与学生一起参加跑步、做操;一日三餐,始终在大殿食堂与学生粗粝同尝;晚上熄灯号后必定手提灯笼查看全部学生宿舍,然后继续到办公室办公,直到深夜。
1941年至1942年,日寇两次侵犯浙南,张校长又带领师生翻山越岭迁到海拔六百米的文成县南田村,继续开学。饱受战争之苦的师生们又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弦歌不绝,书声朗朗。
期间,张校长和金庸先生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1941年,金庸在浙江省立联合高中读书,因讥讽训导主任沈乃昌(国民党督导),而遭开除。张校长深惜金庸之才,想方设法帮他转入衢州中学读书。金庸对张校长这段恩情始终难忘,数十年后犹对人提起。
1942年秋,因不见容于当时的教育厅,辞去校长职务,隐居乡间。抗日战争胜利后,浙西一中回到嘉兴复校,张印通再度出任校长,并任嘉兴县临时参议会议长。1969年2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