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会·提案好声音②

发布日期:2025-03-28 09:07 信息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议发展,话民生,广大政协委员精准选题、深入调研,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所思所悟、真知灼见~~

新政策下做强招商新引擎

实现弯道超车新发展

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湖区基层委主委、区财政局局长 俞建金

国务院新政要求清理“小政策”和“税收洼地”,停止各类补贴、税收返还政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实现弯道超车、更好地招引项目,我区面临着区域间比拼更激烈、区县基金设立出现困难、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更紧迫等挑战。

委员建议:

一是大力拓展基金朋友圈,做强关键性竞争力。持续对接更多头部基金机构,合作设立专业基金,形成更强更密的基金矩阵。同时打造两支基金团队,一支市场化基金团队赋能国资增值保值,确保资金供给循环持续,另一支政策化基金团队服务招商引资落地。二是全力做实国资市场化转型,强化核心硬实力。重组整合管理经营体制,全国范围内招募优秀人才,迅速壮大管理经营力量,为新阶段弯道超车“造声势”。加快做大自有基金品牌“嘉新创”,不断做大资本金规模,打造嘉兴最强投资平台。推动国资公司发行公募REITs与新增公司债券,优化融资结构,提升资金储备实力。三是打造科创金融独家优势,发挥改革创新力。打造企业设备购置专项贷款产品,建议各主体参考学习半导体设备专项贷款产品类型项目,将该类创新适度扩大至其他行业和区域。四是完善双招双引配套,做强基础支撑力。考虑进一步提高高管类、研发类等高端人才的财政补贴力度,同时国资要加快盘活人才配建房等高端公寓的投入使用。

以特色平台建设

激活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区政协委员、民革南湖区基层委委员、南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钟金石韵

近年来,南湖区在“服务业兴区”战略引领下,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5.5%,占GDP比重稳居全市第一。然而,当前南湖区服务业发展在平台能级、创新驱动、空间支撑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委员建议:

一是激活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平台能级。提升智立方(上海中心)作为招商前沿阵地的效能,积极承接上海服务业的外溢辐射。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力推进南湖天地二期、八佰伴二期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强化创新引领,建强科技服务平台。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推进南湖高新区与湘家荡科创湖区联动,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载体引领作用,加快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国重实验室”建设。三是盘活存量资源,深挖平台增长潜力。深入推进服务业强镇(街道)建设,打造具有辨识度和竞争力的镇(街道)服务业产业平台,并积极争创省高能级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快甪里街片区、月芦文杉片区等主城区板块的开发利用。四是深化产业融合,拓展平台成长空间。充分发挥我区在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特色产业优势,发挥博创科技、天通精电等优质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特色平台建设,引导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加强本土企业“出海”服务

区政协委员、余新镇党委副书记 陈宏嘉

南湖区2024年进出口总额超500亿元,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目前美国贸易限制措施增加了企业成本、保证金管理制度挤占了企业现金流、信息不对称提升了企业在外设厂风险、人才供需不匹配加重了企业管理负担。

委员建议:

一是打造区级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商务部、海关总署等上级政策,及时更新海外市场政策信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外贸风险预警及外贸分析研判,“线上”引入第三方检测和物流机构(如SGS检测、DHL物流等),“线下”邀请税务、法律等领域专家讲解进出口合规性政策、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等课程,组建境外投资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区内企业和个人“走出去”项目。二是健全涉外法治风险防范机制。实时掌握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时面临的风险挑战,如全额补助中小微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依托嘉兴市长三角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各类法律服务产品,制定“出海”企业遇险应急预案,支持企业开展贸易摩擦应诉。三是拓宽国际化人才引育渠道。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境外办学项目,搭建海外用工服务平台、开展项目用工协作等方式,为企业出海提供属地人才服务。

特色市集驱动

南湖文商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区政协委员、嘉兴嘉城开元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海球

近年来,多地政府将文旅市集作为“夜经济”“文旅消费新场景”的重要抓手,全国文旅市集数量同比增长超40%。当前,南湖区正处于文旅融合深化期、消费升级窗口期、城市更新攻坚期三重机遇叠加的关键节点,亟需通过标志性项目实现突破性发展。目前存在产品同质化导致地方IP辨识度不强、非遗元素利用率较低、流量依赖性强且体验感不足、宣传与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

委员建议:

一是打造“市集+”三维共生生态系统,构建产业融合新示范。通过打造“非遗工坊+文创实验室+数字艺术展”等30个主题单元,形成“日间文化体验+夜间消费场景”双轮驱动。构建智慧市集中枢系统,实现线上线下消费数据互通。策划“城市记忆季”“本地生活节”等主题IP活动,建立市民会客厅,实现主客共享融合。二是打造“双IP+多触点”体系,塑造城市品牌新形象,即打造“红船精神研学线+运河生活体验带”双轴结构,开发“南湖十二时辰”主题动线。建立非遗创新工坊,孵化南湖农民画数字藏品等5类文创产品。规划“国潮零售+艺术快闪+轻食社交”三大Z世代场景,设计“水乡盲盒”等互动玩法,吸引年轻客群,推动文旅品牌从“红色圣地”向“活力水乡”延伸。三是串联周边景区,打造“黄金三角”文旅共同体,推动区域联动协同发展。设计“红船初心路-月河烟火巷-芦席汇雅集”金三角动线,促进游客在区域内流动,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

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培植少年儿童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区政协委员、南湖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区朗诵家协会会长 袁瑛

南湖区作为中心城区、首善之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然而,当前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活动形式单一、忽视家乡情感培养、社会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使得少年儿童对家乡文化认知趋于表面化和碎片化。

委员建议:

一是建立“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提升协同意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完善协同育人特色课程,融入家乡元素。挖掘本地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家庭特色课程。三是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开发组织形式。加强教育、社区、文化机构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活动形式组织主题实践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乡文化教育,设立家乡文化教育基金和家乡文化教育基地。四是利用现代科技多维手段,创新育人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平台,分享家乡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