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湖区建设街道瓶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一间充满温度的工作室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巧手奶奶团”的创意天地。展架上,生肖串珠栩栩如生,布艺玩偶憨态可掬,扭扭棒花朵绚烂绽放……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巧思与爱心。
“看,这是我们每年必做的生肖!这个香囊可是拿过市里一等奖的!”77岁的潘金妹奶奶笑声爽朗,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间工作室,正是她退休后26载公益岁月的一个生动缩影。
“
我是一名老党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这句朴实的话,是潘奶奶公益生涯的初心。2017年,凭借出色的毛线手艺,她在原百福弄社区负责人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巧手奶奶团”,初衷是让十位儿女不在身边的退休老人有个温暖的“家”,一起学习编织技艺。
然而,潘奶奶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我选人,有爱心是唯一标准!”2012年寒冬,她发动奶奶们织就的毛线手套,就带着暖意送到了住院老人、独居老人和困难居民手中。这份公益心,成为团队最坚实的基石。
当擅长串珠的施梅奶奶加入后,团队技能树又添新枝。面对新挑战,潘奶奶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团长不会,怎么服众?”她闭关修炼,在无数个安静的小时光里穿针引线,外界喧嚣皆不入耳。一颗颗珠子在她指尖仿佛被唤醒,组合、蜕变,成为精巧的艺术品,仅仅会了还不行,要做到“精”,每学会一个作品后,她要求自己再做十个,在这样的毅力下,她迅速精通,更化身“最强助教”,倾囊相授。
手艺精进后,潘奶奶的目光投向病房里的孩子。2018年六一儿童节,她想给生病的孩子们送去串珠挂件带来的欢乐。没有资金?她四处奔走,最终筹得1000元启动金。材料到位,奶奶们巧手翻飞。作品一部分用于义卖,一部分直接送到第二医院儿童病房。义卖所得反哺材料采购——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公益微循环”就此诞生,并持续不断运转起来。
“年纪大了,学习的心不能老!”潘奶奶带领团队不断拓展技能边界:布艺香囊、扭扭棒花束、针钩包……她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手工全能团”。
如今,在潘金妹的带领下,巧手奶奶团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公益场景:暑期社区手工课、校园节日公益手工课、社区公益技能传授、义卖摊位上的热情吆喝……她们的巧手与爱心,织就了一张覆盖社区、惠及老幼的温暖之网。
潘金妹奶奶的故事远不止于“巧手”。她是社区里调解纠纷十三载、化干戈为玉帛的“金牌老娘舅”;是无论寒暑、每日两次巡河护水,守护一方清流的“民间河道长”;是在《嘉兴囡囡逛吃逛吃》系列视频中用乡音传递文化根脉的“方言潘奶奶”;更是对自己网格片区了如指掌、事事关心的“活地图”网格员。每一根“斜杠”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毫无保留的付出。
七十七载光阴,潘金妹奶奶用一双巧手,串起的不仅是晶莹的珠子,更是社区邻里的温情纽带;用一颗永不退休的公益心,织就的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一张覆盖社区治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扶危济困的多维爱心网络。
她的“斜杠”人生,绝非简单的身份叠加,而是一位老党员将生命价值融入时代脉搏的生动实践——以巧手赋能公益,用奉献定义时光。在潘奶奶身上,“公益斜杠生活”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它无关年龄,只关乎热爱;无需标榜,行动自成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