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六月底的若尔盖草原,绿毯般的草甸在风里翻涌,远处经幡猎猎作响。
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阿坝州若尔盖县铁布镇德玛村的村民浦尔泽蓝没有像祖辈一样赶着牦牛漫山遍野地跑,而是钻进了一座白色钢结构的标准化大棚。棚内弥漫着淡淡果香,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果园里,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果实,红红的李子点缀在翠绿的树叶间,甚是好看——这片生机盎然,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曾经是不可想象的“江南风景”。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从“输血”到“造血”、从“硬件”到“软件”、从“单向”到“双向”……近年来,随着南湖-若尔盖结对帮扶工作的深入,两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共享发展机遇,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如今,若尔盖县农牧养殖标准化推广正如火如荼,单位净收益提高1500元至2000元,农业部向若尔盖县颁发了全省首批牛、羊、猪地理性商标,带动全县90余村8万余名群众稳定增收。
从“送资金”到“送技术”高原上绽放的科技之花曾经的若尔盖,当地群众大多靠天吃饭,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开始,我们的帮扶工作也是从‘送资金’开始的,但这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南湖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湖区的帮扶思路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输血”向“造血”转变,而“送技术”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
走进南湖—若尔盖现代农牧科技产业园,草料、饲料加工厂机器轰鸣,标准化暖棚错落有致,种草基地绿意盎然。“以前养牦牛都是靠传统经验,养殖效益很低,还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若尔盖县的一位牧民感慨地说,“现在有了这个产业园,专家团队告诉我们怎么防疫、怎么科学喂养,让我们的养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了解,经援川工作组牵线搭桥,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产业园挂牌成立了牦牛全产业链产学研基地,通过科技手段够精准地掌握牦牛的生长情况,优化养殖结构,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在产业园的推动下,高原牧区牦牛科学化养殖技术标准得以建立,牦牛全产业链也逐渐形成。34家诺尔宗合作总社(分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曙光牧业等16家农牧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如今,这里拥有6000余个标准化暖棚和1.02万亩的种草基地,为若尔盖的牦牛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牦牛养殖,南湖区还在若尔盖大力推广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种蔬菜,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现在,若尔盖县的蔬菜大棚里已经种出了绿油油的蔬菜,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的需求,还远销到了周边地区,这些蔬菜大棚也成为了若尔盖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