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七月的若尔盖草原,格桑花与星河同辉。本月初,《红船星河·胜利北上》儿童剧在海拔3500米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完成首演,将南湖区的红船星火与若尔盖的长征足迹紧紧相连,嘉若两地青少年用艺术之笔共同绘就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
在这个平均海拔3500米的“云端之城”,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飞天协作”正演绎着新时代的“山海情”——从文化星火的“飞”跃,到低空经济的“飞”翔,再到人才智力的“飞”流,南湖区与若尔盖县的东西部协作,犹如一条从东海之滨延伸至雪域高原的“飞天纽带”,在高原上书写着立体化的“飞越”新篇章。
星河“飞”渡:红船与长征的精神对话
“看!小星星亮了!”7月9日晚,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藏文中学,藏族女孩卓玛与南湖少年欣欣共同托起发光星灯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当《红船星河·胜利北上》的原创主题曲在剧场回荡,1935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与1921年南湖红船起航的碧波,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部由两地351名孩子联袂演出的儿童剧,创造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将“红船+长征”主题用星河意象串联、第一次在高原搭建星空舞台、第一次塑造了全新的藏族儿童角色……“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新角色——藏族女孩‘小卓玛’,她与南湖伙伴‘欣欣’跨地域组合,共同唤醒象征希望的‘小星星’。”总导演、菱娃少儿艺术团团长刘勇表示,为了让红船故事在高原落地生根,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若尔盖采风,将“红军三过草地”的史实凝练成舞台语言。
同时,剧本融汇众多红色经典元素,重现藏族群众与红军的鱼水深情。如剧中“郑金煜”这一角色源自红军长征经典文献《七根火柴》中的真实人物——江西石城籍烈士郑金煜。这一角色的设定,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与革命者的崇高信念。
演出当晚,座无虚席。当“小卓玛”与“欣欣”手拉手唱响《星河梦》,330名若尔盖孩子与21名南湖少年,用稚嫩肩膀扛起了双重使命:既要克服高原缺氧,又要用艺术架起精神桥梁。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长征,现在自己成了‘小红军’!”12岁的丹增旺庆普通话还带藏语腔调,但剧中掷地有声的台词已练了上百遍,他笑着说:“有这样的演出机会我感觉非常难得,也是第一次跟南湖的小伙伴共同表演,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对于来自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钧儒小学的范澍泽来说,这次演出是一场特殊的“成长飞行”。早在2023年,他还是《红船·星河》中的一个“小龙套”,如今在剧中饰演核心角色“欣欣”,他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高原演出,机会很珍贵,我会克服身体上的不舒服,努力演好这个角色!”
“从2023年嘉兴首演到如今雪域绽放,这艘‘红船’正载着星河驶向更远方。”刘勇表示,用“星河”托举“红船”,就是想要通过文艺作品,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精神的力量。今年8月,这艘承载着精神火种的“红船”还将驶入中国国家话剧院。
铁翼“飞”翔:低空经济唤醒草原新活力
7月中旬的若尔盖飞行基地,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吹得草原上的格桑花轻轻摇晃,贝尔407GXi直升机正沿着黄河九曲第一湾的航线攀升,从300米高空俯瞰,草原、湖泊、河流组成的图案,像极了藏族姑娘围裙上的刺绣。
几位来自浙江嘉兴的游客,正兴奋地等着登机,准备从空中俯瞰壮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和辽阔的若尔盖大草原。“20分钟航程相当于地面3小时车程,还看到了藏羚羊群,太震撼了!”嘉兴游客陈先生带着儿子在直升机前合影留念,父子俩刚刚感受了一把高空飞行,对乘机体验赞不绝口。
说话间,另一架直升机正掠过远处的经幡,螺旋桨的轰鸣声里,藏着草原振兴的新节奏。
这个全国首个高海拔低空经济试点项目,是南湖区与若尔盖县协作的“硬核成果”。从3月南湖区援建工作组带着团队来调研,到6月26日首飞,仅用100天时间,就让直升机“飞”上了大草原。
这条低空航线精准串联起了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磅礴、花湖生态区的灵秀、热尔大坝草原的辽阔,编织出一张“空中+地面”无缝衔接的全域旅游网,将以往漫长的高原车程转化为片刻的云端飞越,票价覆盖800至2500元不同需求。
“当时站在这片草原上,就觉得这么好的风景,得让更多人从空中看看。”若尔盖县通航文旅公司总经理钱阮富介绍,在南湖区援建力量推动下,项目高效运转,投入数百万元装修的起降坪和航站楼迅速投用,两架总价值超8000万元的贝尔407GXi高原直升机随时待命。自6月26日首飞至今,已有近40架次航班搭载游客翱翔天际。
低空经济的草原“飞”翔,带来的不只是游客。“我们项目的真正潜力远不止于观光旅游。”谈及未来发展,钱阮富表示,观光只是开始,应急救援、医疗救援、草原防火巡逻、航空航天研学,这些多元业态,正通过这条“空中天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若尔盖县。而这,才是真正撬动高原低空经济的关键杠杆。
智力“飞”流: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东西部协作,光“输血”不行,关键要帮当地“造血”。南湖区帮若尔盖县的办法很实在:建人才“飞”地——不是把人才“放飞”过来就走,而是扎下根来“育新苗”。
在若尔盖县中学的课堂上,来自嘉兴南湖区的支教老师正给学生们演示物理实验,引得藏族学生们阵阵惊呼。“以前我们这里教学质量差,孩子上大学难。现在有了嘉兴老师帮忙,孩子们成绩提高了很多,希望更大了!”当地一位老师感慨地说。
三年来,36名南湖区干部人才“飞”到若尔盖县,38名若尔盖县干部“飞”去南湖挂职,像一条条无形的“空中索道”,输送着理念与技术。这种“双向奔赴”,在两个相距遥远的地区之间,架起了学习和交流的桥梁。
人才“飞”地的核心,不只是“送人来”,而是让智力“扎根”。为此,南湖区更看重帮若尔盖县人才“长本事”:组织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专题培训;推动当地学校和医院建立更好的管理制度;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妇幼保健技能”等专项培训……三年下来,效果显著:干部培训办了19期,1700多人次参加;专业技术人才培训26期,2300多人次受益。
南湖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得很明白:“现在的帮扶,不搞‘面子’工程,要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南湖区援建的自来水厂让牧民告别了背水喝;新建的卫生院让牧民看病不用再跑200公里;民族体育馆让孩子们有了像样的球场……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像种子,在若尔盖土地上自己“活”了起来,拥有了持续生长的能力,真正把外来的“输血”变成了本地长久的“活血”。
“红军当年‘飞’过草地靠的是信念,现在南湖和若尔盖‘飞’向未来,靠的是同心。”该负责人表示,从南湖到草原,从星空到低空,这场东西部协作的“飞行”,正载着两地人民的期待,飞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