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尊敬的委员们:
你们在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等关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已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南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你们所提出的系列提案,精准聚焦了当前我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在规划协同、体制机制、人才培育、产业融合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所提建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我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多规合一”。我局高度重视政策引领与规划协同,将农文旅融合发展纳入南湖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编制《南湖区城市文旅品牌塑造培育行动方案》,明确“一核三带多节点”空间布局(以南湖红色文化为核,沿湘家荡、梅花洲、七星街道形成三条特色带),推动文化、农业、旅游规划“多规合一”。创新制定《南湖文旅项目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审批、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为文旅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2025年已协同推进南湖天地二期、湖滨高星级酒店等标志性文旅重大项目,1-6月完成投资额16.99亿元,投资完成率104%。
二是破解瓶颈制约,激发内生动力。探索用地政策创新,积极争取国家乡村振兴产业用地政策支持,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探索“点状供地”“混合用地”等模式,为农文旅融合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如凤桥镇联丰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打造了集民宿、文创、餐饮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嘉文广旅〔2024〕76号关于印发《嘉兴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补助操作细则》的通知,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生态旅游区、采摘旅游体验基地等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文旅项目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是专业团队赋能,培育本土力量。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在项目规划阶段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推行“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如余新镇长秦村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打造了“渔里之谣”未来乡村,实现了村庄颜值与产业价值的双提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与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的产教融合,开设了“乡村旅游管理”“文创设计”等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投身农文旅产业。
四是塑造品牌IP,提升智慧服务。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充分挖掘我区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了“重走一大路”“南湖菱文化”“凤桥桃花汇”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和产品。同时,鼓励各镇(街道)结合自身特色,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农文旅产品。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快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在重点景区村庄布局5G网络、智能导游导览系统、大数据平台等设施,实现景区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升级。如梅花洲景区通过引入智慧票务系统、VR全景导览等,提升游客体验。
五是健全监管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完善激励政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补助中对在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品牌创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同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强化监督反馈,成立农文旅融合发展质效管理小组,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群众监督举报等机制,及时收集反馈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同时,加强对农文旅企业的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下一步,我局将以落实你们的提案建议为契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如下:
一是持续完善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文旅发展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的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同时,指导各镇(街道)结合实际,编制个性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为农文旅融合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农文旅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文旅产业。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深化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旅游资源、游客流量、消费行为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精准营销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同时,推广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五是加强品牌营销。制定南湖区乡村文旅品牌营销计划,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品牌营销活动。同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的合作,拓展旅游市场,提升南湖区乡村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再次感谢你们对南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嘉兴市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4日
(联系人:金婷婷,联系电话:0573-8383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