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的警报声划破深夜的宁静,血氧数值断崖式下跌,痰液几乎堵住了老人的全部呼吸通道……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而胜利的筹码,是医护团队的专业、细致与永不放弃的信念。
警报骤响,生命进入倒计时
深夜的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只有仪器规律的“滴滴”声陪伴着82岁的陈奶奶(化名)。她因重症肺炎陷入昏迷,生命体征本已趋于平稳,但危险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突然,刺耳的警报声响起——陈奶奶的血氧饱和度暴跌至82%,呼吸急促到35次/分,喉咙里传来明显的痰鸣音,双肺布满湿啰音。“气道阻塞,立即吸痰!”值班医生一个箭步冲到床前,声音沉稳却透着紧迫。
护理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护士一边调高氧流量,另一边迅速打开无菌吸痰包,动作精准而迅速。吸痰管刚探入气道,监护仪上的数值仍在下降——78%、80%、85%……所有人的目光紧盯着屏幕,仿佛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跳。
“再吸一次!”值班医生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终于,随着一口浓痰被吸出,陈奶奶的血氧缓缓回升至90%以上。
“暂时稳住了,但危险还没解除。”医生长舒一口气,转头对护士们说道,“准备气管插管,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四大防线,筑起生命堡垒
1.生命体征的“雷达兵”
体温、血压、心率……10余项关键指标24小时被严密监控。凌晨3点,陈奶奶的体温突然升至39.5℃,护士小杨立刻拿来冰袋,轻轻敷在她的额头和腋下,同时遵医嘱给予退烧药。
“血压也在波动,收缩压降到50了!”小杨的声音有些紧张。
“调整升压药速度,每分钟增加5滴。”医生迅速下达指令。药物一滴一滴流入陈奶奶的血管,血压终于逐渐回升。
2.并发症的“狙击手”
长期卧床的每一秒都危机四伏。为了防止深静脉血栓,护士们每天为陈奶奶的双腿穿上气压治疗仪,机器规律地充气、放气,模拟“按摩”效果。
“来,我们翻身了,陈奶奶。”护士小陈轻声说道,和同事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老人侧身,检查背部皮肤。尽管昏迷,他们仍坚持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压疮的侵袭。
3.心灵的“慰藉者”
“陈奶奶,今天阳光很好,您要快点好起来啊。”护士小杨一边为她擦拭脸颊,一边柔声说着。
尽管老人无法回应,但医护团队始终相信,温柔的声音和触碰能传递力量。每次操作前,他们都会轻声解释,仿佛她只是睡着了,而非昏迷。
希望的微光
半个月后,陈奶奶终于睁开了眼睛。虽然还很虚弱,但她的手指微微动了动,仿佛在回应医护人员的呼唤。
“太好了!这是意识恢复的迹象!”呼吸内科陈正进主任难掩喜悦。
这支创造奇迹的团队,凭什么?
专业:每年参与行业培训,掌握最新护理技术;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温暖:用尊重与关怀守护患者尊严;坚韧: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协作:医护默契配合,无缝衔接每一次抢救。
基于这些核心价值,呼吸内科医护团队合力成功救治了多例像陈奶奶一样的危重患者,帮助他们跨越生死线。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这群白衣战士用专业、责任与爱,点亮了生命的希望。
科室介绍
五病区是嘉兴市南湖区呼吸病学领域的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嘉兴市市县共建医学重点学科,集临床诊疗、科研教学与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科室依托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力量,专注于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治,涵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病、呼吸衰竭等疾病,并积极开展肺癌早期筛查与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诊疗服务。
学科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呼吸科专家领衔,配备肺功能仪、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仪、电子支气管镜、高频湿化氧疗仪等先进设备,常规开展支气管镜肺泡灌洗、CT引导下肺穿刺、肿瘤消融等特色技术,显著提升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科室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深度融合,并与长三角地区多家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选派骨干医师进修学习,持续优化诊疗体系。
作为区域呼吸疾病防治的核心力量,五病区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嘉兴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优质医疗服务,全力打造浙北地区呼吸病学诊疗高地,为守护百姓呼吸健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