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点赞南湖区:记者和嘉兴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起拍摄纪录片——镜头流转,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2025-08-22 09:47 信息来源:区委宣传部

8月21日,《浙江日报》刊发报道《记者和嘉兴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起拍摄纪录片——镜头流转,讲好中国故事》,点赞由楼恒瑄、梅哲涵等19名学生组成的“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到嘉兴南湖社区深度访谈“红色收藏家”徐祖福。全文如下:

课堂之外,一群“00后”想要加深对国家、对社会的理解,可以做些什么?

嘉兴大学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一学生楼恒瑄和伙伴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以擅长拍摄的纪录片为载体,通过镜头在光影流转间记录历史温度,在脚步丈量中触摸时代脉搏。

这个暑假,我们加入了由楼恒瑄、梅哲涵等19名学生组成的“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到嘉兴南湖社区、金华武义县坦洪乡,通过深度访谈“红色收藏家”徐祖福、实地观察山区乡村发展等方式,让鲜活中国故事在纪录片的光影中愈发闪耀。

红色藏品中看见历史

探访第一站,是距离嘉兴大学15分钟车程的嘉兴市南湖社区,我们前往84岁的“红色收藏家”徐祖福家中。

徐祖福是无锡人,南湖革命纪念馆退休干部,曾在嘉兴书场工作,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醉心收藏40余年的他,在家里存放了跑遍全国收集来的5000余件红色藏品。

“徐老就是一本‘活教材’!”社区党委书记袁芳告诉我们,早在几个月前,当得知嘉兴大学正在酝酿拍摄一部关于“读懂中国”的纪录片时,她就主动向带队老师侯静平推荐了徐祖福,“平日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们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你们此行肯定会有收获!”袁芳笑着介绍。

“这些都是宝贝!”徐老声音洪亮有力,热情招呼我们进门。我们看到,客厅的茶几上,已经有他提前准备的一叠叠用透明袋子装裱的书信和档案等,每份藏品还附有文字介绍的便利贴,墨迹清晰、书写工整。

访谈正式开始。采访、拍摄、空镜、场记,我们分工明确。但实际的聊天过程,却并没有按照我们之前设定的步骤走。开国大典摄影师用的照相机、抗日战争时期的印章、解放战争时期的印钞板……徐老不时从沙发旁、阳台边、桌子下、房间里,拿出之前没有提及的“隐藏款”。每到这时,大家都细致聆听,生怕错过细节。

“这面红旗上,残留的是英雄的血。”徐祖福拿出一面暗红的旗帜时,眼角泛起泪花,他说,这是一面红军长征时期的红旗,当年偶然发现上面还沾着血迹,“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知道,今天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怎样来的。这些藏品,就是最好的记录证明。”

正为这面红旗拍摄特写的实践团成员梅哲涵此时双手忍不住地颤抖。“这段历史,我们从书上看过,从长辈那里听过,但现在看到实物,就好像一个个跟我们一样的年轻战士,正站在眼前。”梅哲涵说。

徐老说得动情,我们听得仔细。对一些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如果学生们不熟悉,徐老就花更多时间讲述。原定1个小时的采访,持续了3个小时才结束。

田间地头记录烟火气

实践团步履不停,来到第二站——海拔1100余米的武义县坦洪乡。

大巴驶入山区时,实践团成员毛守东指着路边广告牌兴奋喊道:“看!那就是我们去年设计的作品!”

原来,实践团中的不少成员去年就来过这里。毛守东骄傲地说,当时大家分为设计组、文案组、视频组等等,各自发挥专长,拍摄宣传片、设计农产品包装等等,他们设计的9张明信片、3个产品包装如今都已落地。带队老师侯静平告诉我们,坦洪乡是设计学院的结对乡,以发展农业为主,曾面临农产品滞销、留守老人较多的困境。过去3年里,已有近百名学生在这里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作品帮助当地发展。

到达坦洪乡的第一个傍晚,大家讨论具体实践思路直到深夜。带着“从乡土深处读懂中国”的使命,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成共识:要用更加深刻、敏锐的眼光,去挖掘和传播这个“陌生又熟悉”乡村背后的故事;不仅要继续用设计为老乡们搭起增收桥,更要通过镜头记录乡村振兴里的烟火气与生命力,让更多人从这方水土的故事里读懂中国乡村的韧性与希望。

于是,在后续深入实践的10余天里,大学生们都在用“两条腿”走路。

毛守东和一队同学,结合种粮大户潘宝忠40年耕作经验,用AI打造专属数字形象;辅助重建乡村学堂漠华小学历史场景,生成创意广告;另一支队伍,则由楼恒瑄带队,继续拍摄风土人情等视频素材。

在坦洪乡上陶村采风的几天,楼恒瑄注意到,总有两个看上去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结伴,扛着手机支架穿梭在田间地头。他主动上前聊天才知道,两个女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返乡农创客,名字叫雷美琴和方美丽,他们还有个组合名“美琴美丽”。

“我们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看到坦洪的好山好水,帮助更多农产品‘出山’。”没想到,“美琴美丽”的一句话,打动了实践团的心。“他们正在做的,不就是鲜活的乡村文化传承图景吗?”楼恒瑄说。从那天起,大家开始格外关注乡里的返乡创业青年,用镜头记录下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决定制作一档微纪录片。

身体力行去读懂中国

纪录片的制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久前,我们再见到“读懂中国”实践团时,他们还在紧锣密鼓地后期当中。

“反复剪辑、反复修改、反复推翻。列出的补拍镜头越来越多。”楼恒瑄说,经过的数次深度对话,大家的思想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徐老把每件藏品都当作有血有肉的叙事者,这种对历史的敬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美琴美丽’把乡野变成最美直播间,这份对土地的热爱让我们深深共情。”

……

对实践团成员们来说,这已不是一次简单的暑期实践,无论是声情并茂讲述红色藏品的徐老,还是身处偏远乡村依然努力奋斗的同龄人,都在传递一个理念:想要读懂中国,一定要有身体力行的投入。侯静平说,其实今年在为 “读懂中国” 实践项目选择点位时,她就考虑到,红色藏品里的赤诚初心,与乡野间的坚守力量是一脉相承的。用镜头语言讲中国故事,学生会更投入,也能为将来一步一脚印继续“读懂”中国,打下情感与实践基础。

如今,她的设想与团队成员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不止一位大学生在跟我们的聊天中提到:从前在书本上抽象的历史,在徐老的讲述中变得愈发立体;而坦洪乡这几年的变化,也正是中国乡村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他们意识到,自己肩上同样担着让历史“活”下去的使命。他们会将这次的纪录片好好打磨,要让“读懂中国”更加有血有肉。

从红色藏品中读懂初心,从山乡变迁中看见发展,这群“00后”用纪录片串联起历史与当下,也将用作品告诉更多人:读懂中国不在概念里,而在一次次用专业践行使命的脚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