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每逢暑期,外来务工人员的留守子女到嘉兴过暑假的人数逐年增多。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强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南湖区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发掘教育资源效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三项举措,丰富各民族青少年的暑期生活,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以有力举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地见效。
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托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暑期活动,组织外来少数民族青少年参观学习,讲述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展“童心共筑石榴梦·民族文化共传承”系列活动,邀请辖区内各民族青少年齐聚一堂,参与壮锦编织扇、苗饰冰箱贴制作、苗族扎染等体验活动,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开展“巧手塑泥猫·文化共传承”非遗泥猫制作体验活动,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统战工作深度融合。同学们充分发挥创意,或独立构思,或相互交流灵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指尖技艺感受文化魅力。
二、发掘教育资源效能,助力青少年能力素质提升
邀请辖区内的书法、绘画等领域专业老师,开设艺术特长班,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提升艺术素养。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为外来各民族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助力其全面发展。携手嘉兴南湖学院“慧志岚心”志愿服务团队,启动“红船旁的有信少年”公益夏令营。活动面向本地家庭与各民族外来务工子女,构建“成长定向、托管暖心、服务深耕”的暑期家园,深度融合红色研学、党史故事会、科学探索等特色内容,帮助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拓宽知识视野。联合嘉兴同济环境研究院在可持续发展公园举办“与自然对‘画’——探秘自然之飞羽观察”活动。南湖新区文化特派员杨斌带领各族少年开展“听声辨鸟”游戏,重点解读傣族图腾绿孔雀、苗族传说锦鸡等民族特色鸟类。孩子们使用专用望远镜观察珠颈斑鸠的“珍珠项圈”、灰喜鹊的扇状尾羽,在记录单上标注各族崇拜鸟类的生态特征,在寓教于乐中助力青少年成长。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社会融入感
开展消防参观体验活动,由子城社区消防站和“子城之盾”退役军人应急队成员带领20余位来自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的小朋友前往学习消防、体验消防,让各民族“小卫士”对话消防“蓝朋友”,增强青少年的消防安全意识。发挥南湖地域优势,在南湖景区开展“小小导游”培训项目,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南湖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此举在锻炼沟通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融入社区生活,活动成为孩子们收获知识、践行爱心、体验成长的快乐舞台。此外,还联系新芽养成营、春明工作室、金拓青少年、嘉诚口腔医院等统战成员单位,深挖资源、群策群力,为孩子们安排了红领巾学党史、环保酵素制作、小小牙医体验、心理健康辅导、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多元化课程,让孩子们增长社会技能、丰富社会实践知识,使各民族青少年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欢乐地度过了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