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关于对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42号建议的
答 复
尊敬的曹梅盛代表:
您在人大南湖区十届四次会议上代表凤桥代表小组所提的“关于构筑嘉兴南湖人形机器人生态产业链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支持,提案内容中针对当前我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瓶颈剖析透彻,提出构筑人形机器人生态产业链的意见建议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就相关工作答复如下:
一、目前我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南湖区抢滩布局新兴未来产业,全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是产业实力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拥有人工智能领域规上企业32家,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87.6亿元,拥有国家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4家。在硬件领域,拥有天通精电、博创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软件信息领域,拥有蓝鸽科技、易迪希等规上服务业企业,蓝鸽科技“AI英语教材编辑软件V5.3”获评国内首版次软件产品,实现了国内首版次软件“零的突破”;在大数据领域,成立了南数湾和南数集团,汇聚了泰格数据、易迪希等数据企业;在算力领域,拥有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航信云数据。
二是科创资源较为丰富。亚太路科创带建设加速推进,沿线集聚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清华柔电院获批柔性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国际首条柔性SIP工艺平台;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类脑医疗大模型“脑启—素问”。截至2024年底,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
三是应用场景趋向多元。人工智能与制造、交通、医疗、农业、养老等领域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建成省级未来工厂1家。“城乡无人机运输和城市出行与物流服务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自动驾驶和智能建造方向),全省仅3个项目入选,是全国唯一结合无人机应用开展的国家级区域试点。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分获工信部试点国家级应用试点示范,智慧农业获得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造“优秀应用”,国资参股企业打造AI应用场景入选“2024浙江省信创优秀典型解决方案”。
四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强化院地合作成立南湖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人才)学院,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建人工智能数据研究院。发布了《嘉兴市南湖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细则(试行)》。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交流活动,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举办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对接会。
二、前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科技创新提质登峰。强化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引领作用,支持南湖实验室建设国际一流实验室,做强清华柔电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功能互补、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打造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省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瞄准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进一步加快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南湖区与复旦大学化学系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学校-政府-企业“哑铃型”校地企合作模式,与嘉兴南湖学院合作成立人工智能现代产业(人才)学院,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场景落地,南湖数据发展集团携手重庆理工大学成立重庆人工智能数据研究院,深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2024年新增“揭榜挂帅”企业关键技术榜单66个,总榜额3349万,揭榜38个,揭榜额2485万。
(二)推动数据资源提效赋能。鼓励企业夯实数据底座,加强DCMM贯标,探索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持续提升数据标准化治理能力。结合重点行业中小企业数改,支持建设贴近行业典型场景需求的工业语料库;鼓励龙头企业、未来工厂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工业语料库。推进“多杆合一”、5G数字特型塔等新型建站方式落地,攻克5G基础疑难站点54个,累计开通5G基站3000余个,建成3个5G数字特型塔,5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位列全市前茅。发布总规模5亿元的南湖数据产业专项基金,已吸引360、深信服、T3出行等40余家优质数商入驻。成立南湖数据发展集团、国信卫士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南湖研究中心等运营和研究主体,完成第一张数据资源持有权证书的登记。落实省级DCMM贯标试点区域建设任务,卫星化学、易迪希2家企业获评省级试点,泰格数据、嘉兴数字城市实验室等10家企业启动贯标。
(三)深化两业融合提速扩面。推动“Ai 在南湖—智农在线”应用建设,以“北斗+5G基站”模式实现厘米级定位,实现智慧大棚农作物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全区目前推广拖拉机辅助驾驶系统83套,插秧机辅助及作业监控系统30套,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达176台,涉及农业企业18家。立足微电子、智能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优势,厚植研究院经济,构建管理创新等四项融合发展机制,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等五类融合发展主体,重点打造“345”两业融合试点建设体系。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推动九识智能项目落地和应用场景拓展,颁发无人车道路测试牌照30张,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新增省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个(卫星化学),累计培育浙江数商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15家。
(四)实施两化改造提质提效。出台《南湖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质提效实施方案(2024-2026)》,创新细分行业“链式推广法”,排摸产业链上下游图谱,建立企业库、项目库、政策库,上半年完成两化改造项目225个,1-6月拉动技改投资41.28亿元,目标完成率91.7%,实现节约用能2万吨标煤,目标完成率66.7%,上半年新增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家,2024年全市两化改造赛马得分第一。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家。
(五)推动平台载体提能提档。南湖云创小镇获评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物联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提速发展,目前集群共有规上企业42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1-5月完成营收84.7亿元。布局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老两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新两院”为引领的“2+2+X”创新矩阵,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形成“一成果一企业”的业态模式,南湖实验室创成全国重点实验室,清华柔电院柔性电子技术中心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运营,全区R&D支出占GDP比重连续十五年列全市第一,2024年荣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
三、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提案内容中所提的意见,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推动高端人才引育。深入实施南湖区“领航计划”(“星耀南湖”人才计划南湖分计划),完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建立人工智能专家库,大力引进算法工程师、机器工程师等紧缺高端人才,加大中高级研发人才和数据治理、数据标注、智能系统运维等技能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南湖区开展技术攻关及科研成果孵化落地。实施“南湖AI英才计划”,支持嘉兴南湖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人才)学院等高校院所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人工智能关联领域,培养本地产业人才。探索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共同合作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市场培训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流程管理、机器人维护、数据采集标记等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选派“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院企、校企人才流动。
(二)推动企业主体培育。着力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500强”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南湖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功能型总部和子公司。对标全球行业标杆,支持区内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企一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链带动力、市场控制力和生态主导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主型”企业。支持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遴选一批紧盯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涉人工智能排头兵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支持南湖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人工智能细分赛道,不断扩大特色优势领域竞争力。围绕南湖区人工智能相关的软硬件产品研究、开发、系统应用、集成服务等,加快引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软件模型服务商。培育壮大数据服务商群体,支持数据服务商开展数据服务、产品开发、流通服务、平台运营等业务。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迭代优化南湖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发构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24小时不打烊不落幕、线上线下融合,省市区联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中心,全方位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涉及的发布、验证、评估、交易、登记、展示、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各类服务。支持发展研究开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科技服务业,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联动嘉兴大学,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学科或专业,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打造一支专业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支持有条件的各类创新主体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提供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支持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加强成果转化园建设用地保障,鼓励探索“研究院+天使基金+成果转化园”模式,完善“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四)推动AI园区建设。建设嘉兴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118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涵盖研发中试、共享实验室等功能,形成“学智之芯”“赋智之园”“数智之门”“汇智之环”四大功能片区,打造“人—城—产—园”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园区。用足、用好高质量政策、“两化”改造政策、人工智能政策。打造未来交通小镇,发挥南湖区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作用,依托嘉兴南湖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聚焦低空经济赛道,以无人机研发制造为核心,重点发展复材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清扫设备等。推进立体交通实验测试场建设,开展物流投送、旅游货运、末端配送、应急救援等场景试点示范,形成具备仿真、检测、认证和实训等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一站式基地。
(五)加强政策要素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嘉兴市南湖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和《南湖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围绕人工智能关键和前沿技术领域,发挥政策效应,集聚一批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针对企业需求,完善第三方机构服务商专家库,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落实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有关优惠政策,健全“政府、企业、市场”三合一政策体系。
最后,非常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南湖区经济工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而不懈奋斗!
嘉兴市南湖区经济信息商务局
2025年7月21日
(联系人:黄晨旭 联系电话:0573-82838580)